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不了解儿童的心灵,不了解他思维和感知周围世界的特点,那么关心儿童的话就成为空谈。不了解儿童的心灵,就谈不上教育素养,也谈不上科学地领导学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第655-656页)
感悟:作为家长,特别是文化的且自认为“懂教育”的年轻家长,如果孩子在学校犯了什么由于家长疏于培育而导致的错误,班主任老师与他们沟通时寻找原因与解决办法时,他们总是一副振振有词且喊冤叫曲的样子,请看他们如是说,“我自己的孩子我还不了解吗?比你了解!肯定不是我们的责任,还是学校没教育好……”他们真心了解孩子的内心吗?如果我们认真思考后,再追问下去:请问您知道你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孩子的认知习惯是什么?孩子的性格优劣你懂吗?孩子思考问题方式与认知未知世界的路径是什么?特点是什么?孩子情感发展趋势是什么?孩子的困惑与无助有哪些?……也许他们会理屈词穷,往往会以工作繁和压力山大忙来搪塞!如果我们只知道孩子喜欢物质需求的特点,就误以为了真的解了他们,否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宇宙。”
所以才会出现一种怪现象,当孩子出现了极端行为时,家长当场斥责痛骂孩子丢人现眼来泄愤时,被孩子一句“某某时,我一个人面对无助与绝望时你在哪里?”打回了自悔与自责的“原形”!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以点代面,但是的确存在这种“自以为是”的人群!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言只有解敌我双方的决定胜败所有情况时,方可能做到百战百胜!虽然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这里特指基础教育低段)之间非“敌我”关系,但是又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不了解儿童的心灵,不了解他思维和感知周围世界的特点,那么关心儿童的话就成为空谈。”以此观之,我们某些家长的一声深情的“一切都为你好!”显得多么苍白与无力!老师育人同理可得,良好教育关了需要建立在“同频共振”的起点上,需要长期的维持!如果育人之人缺乏“同理心”“共情力”,那样的教育会是什么样?先生点明了主旨——“不了解儿童的心灵,就谈不上教育素养,也谈不上科学地领导学校。”先生作为教育家,他给出了“真育人,育真人”的“金标”——“了解儿童的心灵”!否则,我们家、校育人与教育都无从谈起!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