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晚年为人诟病的,就是他和王述的争端。
有人以此嘲讽他,说他心胸狭窄。而我却觉得这和心胸无关。他只是尊重了自己内心的选择,又任性了一把而已。
有这样一类人,他讨厌谁,就不肯假以一点辞色,就一定要让别人知道,让对方知道。而且无论别人怎么说其人如何如何好,他是从来也不肯因人而改变自己的看法的。
王羲之无疑是这一类的人。
他对王述的轻视是由来已久的。
初,述家贫。求试宛陵令。颇受赠遗。而修家具,为州司所检,有一千三百条。 王导使谓之曰:“名父之子不患无禄,屈临小县,甚不宜耳。”述答曰:“足自当 止。时人未之达也。”
这段文字也出自于《晋书》,记载了王述早年的一段经历。
最初他在王羲之伯父王导手下任职,请求担任宛陵县令,到任后他收受贿赂,来修整自己的家,被州司举报达一千三百多条。以致王导派人委婉地提醒他,“你是名士之子,别担心没有富贵,委屈自己到小地方做官,这太不合适了。”
而王述竟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他坦然回答说:“等我收够了就不收了。现在的这些人太不了解我了。”
这个回答真的是让人目瞪口呆,亏了他说得如此理直气壮。
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中曾这样评价王述的作为:
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著之,以为美谈,亦已陋矣。
我读到此处时不免笑他。所谓廉士,穷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而王述竟然因为贫穷而贪婪索取,被人提醒了,居然还说捞够了后再停下来,这还能称为清廉么?但史官记录下来,还把(它)作为令人称颂的事,这价值观太毁人的三观了,真的是太没见识了。
这样的人即使后来再怎么清廉,为人所称道,清简高洁的王羲之又怎么会看得上?他和王述本来就不是一路人,王述让王羲之轻视的还不只这一点。
《世说新语》中记载着王述这样一件事:
(王述)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掷地。鸡 子圆转不止,便下床以屐齿踏之,又不得。瞋甚,掇内口中,啮破而吐之。
王述性子火爆急躁,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插,没有插上。他不禁大怒,抓起鸡蛋来就扔在地上,结果这个鸡蛋在地上竟挑衅地转起圈来。他更是火冒三丈,立刻起来用鞋子狠狠地踩,居然没有踩上。他已经是怒气冲天了!眼睛都要瞪出来了。拾起鸡蛋放在嘴里,然后咬烂了再啐一地!
这样没有涵养的脾性,在讲究名士风度的魏晋,真的是一个大笑话。想一想竹林七贤的倜傥风流,超脱世俗,就可以知道王述与雅士的世界是多么格格不入。
这些事迹看在潇洒出尘的王羲之眼里,自然是可笑可鄙的。所以才有了他后来对王述的轻侮。
《晋书·王羲之传》中这样记载: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
最早王述和王羲之是名声相齐的。
而和自己素来看不上人的齐名什么感觉呢?
想一想《天龙八部》里的萧峰对慕容复说的话,“萧某大好男儿,竟和你这种人齐名”中的鄙夷,就知道这对高傲耿直的王羲之来说,简直是种侮辱。为了表达这种感受,他对王述表现出来的不屑也就格外鲜明。
在王述为母亲会稽守丧的时候,作为会稽的代理长官,王羲之于情于理是都应该要去慰问王述的。但他除了一开始吊唁过一次,就再也没有造访过。而王述对王羲之却是一心倾慕,诚意结交的,每每听到外面的角声,想着是王羲之来看望自己,就立即洒扫静心恭候。可是一直到王述守丧期满离开,王羲之也再没有来过。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深以为恨”的王述,临上任扬州刺史前,遍访会稽名流,却不拜会王羲之,只是在出发前,虚应一下而已。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才是他报复的开始。
一个从贫困中发家的人最恨的是什么?恐怕就是他人的这种蔑视吧?
所以谢奕到他的官衙来骂他,哪怕是破口大骂,他也只是面壁不理,直到谢奕骂得痛快了离开,才转回身来,继续处理公务,却并不因此就怀恨在心。因为他知道粗人谢奕只是使性子,并不是瞧不起他。
而王羲之这样的不理不问,这才是骨子里的看不起。
好吧!王述暗自发愿,“你会为你的错误付出代价的。”
会稽属于扬州的管辖范围,此时官任扬州刺史的王述,就成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
这当然更不是心高气傲的王羲之所能接受的。
他天真地派出使者去往京都,企图说服朝廷,能将会稽从扬州的管辖范围分出去,自成越州,这样自己就不用屈居王述之下。但派去的人能力实在有限,不仅事没有办成,反而成了当时的笑话。
王述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借机发力,派人去查会稽的政务。人家有备而来,志在必得,在这种情况下,会稽的主簿无以应对。
自从少年成名,一路潇洒行来,王羲之何曾受过这种屈辱。他率子孙在父母墓前立下重誓,自此再不出仕。
官可以不做,人一定要自在!折节向人,他的人生根本就没有那个选项。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晋书·王羲之传》中,这样记载他晚年的优游岁月,和友人一起尽享山水之乐。他终于遂了自己的心愿。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沉醉在江南的春风里,他心满意足地感叹:“我最后如果死的话,一定是快乐死的。”
我们大多数人不仅不能决定自己的生,往往也不能选择怎样死。而他却是一个例外,潇洒地生,快乐地死。这不单单是他想要的生活,我们想要的生活也是这个样子。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这句滥俗的话,忽略掉前半句,也只有他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