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直抵心灵之箭。
当有人问你为什么喜欢一位歌手,
你怎么回答的?
因为我今天就是想聊点儿摇滚乐,
所以必须问自己喜欢谁啊~
在脑海里展开地毯式搜索,并没有找到,
比如,
喜欢崔健,因为我更关注歌词啊。
喜欢黑豹,只是因为我能把《无地自容》唱得很好。
喜欢窦唯,只因一曲《黄昏》。
喜欢姜昕,只因那《我不是随便的花朵》和《潘多拉》。
但并不喜欢他们全部的作品啊
只好自我安慰“毕竟摇滚这门艺术,很多人都玩得溜......”
中国摇滚歌手几乎都是自然形成,虽不及欧美摇滚的历史长度,但在深度上更契合国人需求。
比如以朴树为代表的诚意派,其实“诚意”两个字很显然是歌迷们意淫而来。
歌手们往往会因其演唱风格,声音的张力决定他们在歌迷心中的位置。但风格把握最难,我们听音乐一般听的是音色和音调,如果碰到钟情的风格,那种风格是能感染你的。
近几年托了各类音乐综艺、选秀节目的福,中国青年一代摇滚乐发展的真“迅速”。
迫使很多人以为摇滚就是愤青,不是骂爹骂娘骂country,就是甩头甩脚甩ass。
画风大致是这样的:
现场大致是这样的:
然而,摇起来并不一定是摇滚啊!
指责社会的,也大多停留在情绪宣泄上罢了。
你愤懑可以啊,但愤青在消耗完愤怒之后往往都会底气不足,这时候就要有才华支持啦。
提到才华肯定绕不开崔健。
很多人喜欢崔健,但同时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因为他会在歌词里展示一些敏感话题,尤其是性暗示。
这在他的整个不乏严肃和发人深省的内容里面总是让人有赤裸裸的感觉。
比如《一块红布》。
《一块红布》在乐坛上引起很大争议。
它变成了可辨的“革命”、“性”、“自由”。
并被贴上标签,恰好这些敏感的标签控制了公众注意的舞台。人们总是喜欢新奇和激烈、狂轰滥炸式的东西。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式摇滚代表的是一种对政治、组织和社会现状的一种文化反应,但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即崔健是叛逆、批判和颠覆的代表,这造成了对崔健甚至中国式摇滚乐的曲解。
摇滚精神其实可以定义为倾诉某种生活情怀。
现在年青的一代也还是追随着崔健的路在走,只不过融入的更多是西方元素。
崔健应该专属我们的父辈,这种逆抗式的时代“噪音”,对那一代人促狭的内心来说具有唤醒使命感的力量。
当我在家里唱起“一无所有”或“花房姑娘”,我的父辈门会很自然地跟着哼起来。
你若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崔健,他们回答不上来。往往只是因为那个年代,他们年轻人都唱他的歌。
但是,到现在我们90后甚至那些00后,依旧从崔健的音乐里寻找共鸣。比如《混子》。混子说的是80后,但到处都是更年轻一代的影子。
所以说,只要抓住了内核,其他就是形式而已。
就像音乐欣赏(一不小心就想shuo jiao)
若我们十分尊敬一位歌手,热爱某种音乐风格,并还想对其发表一点儿自己的感觉,那很有必要了解一点它的历史、发展现状。
除了感性认知,至少还应当有一个理性判断。
如果我们对摇滚乐感兴趣,就无法拘泥在“摇滚”和“中国”这两个词中,还渴望更多地了解政治、社会人文和历史,放宽了眼界看国外的历史与摇滚发展之间的关系。
欧美摇滚却有相当庞杂的历史背景,而且分支流派很多(推荐The History Of Rock'nRoll系列纪录片)。但毕竟中国式摇滚乐发展的时间非常短,要说文化底蕴有多浓厚,以及现在发展的多好,还真没法说。
不管是崔健,还是后起之秀,他们虽曾一度成了传奇,却显少有走出世界的。摇滚乐这几十年里发展的很迅速,什么元素的都来,但消亡的太快了。当年中国摇滚乐队和歌手突然信佛的信佛,隐退的隐退,民谣的民谣,和“TC”二字不无关系,毕竟我们没有欧美的生态文化。
但是,作为普通群众,还是盼望我们的摇滚能更国际化一些。
图片| by 百度
文字| from Yang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