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自己写的文字时,我感受到某种不自觉的自负,某种热情洋溢,某种阴沉,某种重复,我突然不愿意讲述,好像看穿了自己的套路。
两个月时间,不积极不上进,跑了一场马拉松、见朋友、开始听播客、不可思议看完了五本书,没有“按时”记述的我觉得这样也挺好。
像是跨越了一个阶段,在上一个阶段里有自我责难,有孤独,有想念,有焦虑,有自律,那时的自律是,好像不抓住一点什么,专注于它,我就会一直一直往下坠。不可否认,那也是一段充满激情的岁月,让我免于沉沦。人如果还能自救,总得试试。
那期间,被公号打鸡血注焦虑,是动力也是压力。原来,自己也是有很多很多欲念的,心动于知名博主推荐的物品,羡慕别人身上展现的状态。拥有相同的物件,做相同的事仿佛就能成为一样的人,当没有清晰认知时,效仿是最快速的方式,短短的自我取悦常常会褪去。即时的快乐有时会成瘾,可以试错,可以买买买,我跟自己说更要有觉察,有警惕,最终选择真正有用且符合自己喜好的东西。回顾就像脱离躯壳审视自己,颠覆再重建。
自我意识太明确,太过注重自身体验的人是自恋的。同样,多自恋就会多虚无,世界很大,城市很繁华,尤其是夜晚,每一个梦都被镀上了金边,那时谁刚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谁还暗无天日,四处奔忙?谁在相拥耳语?谁享天伦之乐?谁又支离破碎……每一种状态缩成一方小格,凝视成虚无,它在繁华里悄悄渗透。
今年第一场雪的时候,跟朋友约了火锅,吃完走出小店,两个人在大街上瑟瑟发抖,拉住遛狗的阿姨,拍了久违的合照,进地铁时,相互掸雪,那时觉得真好。有次朋友等了我一场电影的时间,大晚上拉着我打车去吃以前小区附近的羊肉面,然后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忆从前。我们还是会争执,说以前好幼稚,浪费了好多时光。她说,我们应该提着酒瓶晃悠的。难得的烟火气印象深刻。
有时想到柏瑞尔独自飞行在黑暗,没有指引,穿越大西洋上空,我没见曙光却见斑斓,岑寂得无边无际,庞大得无边无际,那么虚无算什么,清醒算什么。
我大概不会是一个能成气候的人,陶醉于细枝末节,流连于种种意识流般的阐述,获得一些什么,又感觉什么也没停驻。常常身未至,心已远。有次跟朋友聊天,说道,等到以后的以后,无所牵挂,还是只此一人,就要去过漂泊的生活,不求“此心安处是吾乡”,但求“心安则处处是吾乡”。常怀浪漫的想法,是我们的可爱,也是我们的自恋。
没有勇气写字的期间,读到麦凯恩的《给青年作家的信》,他说
“保持热切。保持诚挚。颠覆安逸。大声诵读。涉身险境。不要害怕情感充沛,即使他人称其为多愁善感。做好被撕成碎片的准备。允许自己愤怒。失败。短暂停顿。接受退稿。因崩溃而亢奋。学会重振旗鼓。心怀疑虑。承担自身在这世间的命运。”
看《十三邀》关于唐诺先生的一期,节目末尾的一段话特别动人,虽然他谈读书这件事,但也谈及书写。大概意思是,读书让我们在书写时不用细说从头,可以接着往下讲,书写不是从原点开始,因此也要成为一个不是停留在原点的读者。书写离不开阅读。
听播客期间,有一期,播主朗诵了《前赤壁赋》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想表达的观点是人类太渺小,人应该主动创作一点什么,不是目的性的做什么,而是真心去做一件事,不再考虑所谓坚持。
以上于我算契机吧,鼓励我,重新面对电脑,继续记录一点,创造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