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天,说到聊天打字还是语音,我说我还是习惯打字,感觉语音有时候不方便,也有点没有隐私保护的感觉。
朋友说,她现在不会写字,一提笔就忘字。我说我要备课,抄写作业,每周写的字保守估计也过了二十页了,还不算上课时在白板上写的字。
朋友说:“你是个勤奋而又聪明的女人。”
我说:“接受命运的安排,努力让自己活得健康精彩。”
朋友说:“就喜欢你这种达观上进的生活态度。”
“也算不上上进,只是活得现实,认命。”
朋友是个很会说话的女人,她说:“谁都喜欢和乐观向上的人来往。”
我说:“年龄大人,喜欢精简圈子,沉淀自己了。”
朋友发来了一串大拇指,我发了一堆大笑的表情,算是回复。
老实说,我喜欢待人友善这没假,却是真的不喜欢热闹,凑堆,喜欢独来独往的自在。
昨天单位聚会,吃了饭,又强迫着要去唱歌。算来除了单位以权压人的强迫,我是从来不去KTV,舞厅的,受不了那份喧闹和演戏。也许是活得太真实了,实在不适合那种带着面具的地方。
因了单位的聚会去过几次娱乐场所。总感觉在哪里人或多或少和平日有点不太一样。有些人变得肆无忌惮的张狂和放松,一些素日压抑和装出来的本性是暴露无遗。仿佛脱光了衣服的裸体,让人无地自容。
算来,职场摸爬滚打已经近三十年,待人接物能做到友善,但还是无法完全融入喧闹,圆滑的生活,就喜欢独来独往。
平时也不喜欢和一般的人有正面冲突,不圆滑,不世故,但也可以妥善处理和身边大多数人的日常关系。当然仅限于没有太大厉害的关系,如果是有利益的关系,则习惯吃亏,习惯装傻,或者说也能有惹不起,躲得起的从容。
骨子里不善于应酬,喜欢孤独,大部分时间都喜欢独处,很享受一个人的时光。
对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有人说独来独往,并不意味着不善于社交和表现。
深以为然。
社交有时候并不都是心机,大多时候还需要一种朴实和真诚。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经常和喜欢给自己耍心机的人经常在一起。
习惯独来独往,也喜欢在固定的圈子游荡。属于慢热,在熟人面前是话唠,生人面前,话不投机能一言不发,也能很自如的切换到侃侃而谈的模式,只是对于再不相干的人群中表演,毫无兴趣。
平时与人为善,能理解大多数人的行为,但并不去附和他们,不想被讨论,也不想去看别人的热闹。
心底温柔善良,做事有底线,有分寸,有见地,但不喜欢表现和展露自己。习惯低调做人,不太喜欢个性强势和太张扬的人,即使,别人不懂自己的温柔和善良也不愿意刻意解释。大多时候只选择对少数人温柔,只对少数人热情,其他大多数的人,习惯保持礼貌和理性。
有人说:人性有一个基本需求,就是需要周围的人对自己有一种认同感,认同自己的状态,认同自己的成就,所以一般的人需要通过社交来展示自己,这其实也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
我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属于哪种自信而又内心强大的人。因为我从来都不习惯从周围人那里获得认同感,我更需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同,大多时候对外在的东西兴趣不浓,不显摆自己,也不对别人的展现不感兴趣。不渴望外求,宁可去内求。
爱上了独处,也就爱上了内求。
独来独往并不代表着孤单,反而这更容易让一个人放飞内心。
在人群中热热闹闹也不代表被认同,那只是一种喧哗。
有句话说的好: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每个人的性格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大多时候都是多重性格,我也如此。除了更多的时候不合群,喜欢独处外,偶尔也会渴望和人亲近,来往。就当是一种“外向的孤独者”吧!
人多的时候,也会对外总是表现出一种活泼开朗,善于交际的状态,并且总给大家带来各种快乐,热情,时刻呈现出一种自信、正能量的积极印象。
但是每当曲终人散之后,也会进入到一种多愁善感的感性状态。
独处的时候,很喜欢那种安静,但是在群体里不喜欢表现自己这一面,也不会刻意找人诉说。
实际上大多时候都是在用嘻嘻哈哈的外在掩饰自己的孤独,故作洒脱其实是平衡内心的寂寞。尽管如此,常常会生出一种无法救赎的感觉,渴望内心真正强大。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的社交圈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传统社会,由于受区域和现实条件的制约,每个人所处的圈子往往就是离自己最近的一帮人,比如同事,同行,同学,亲戚等等。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圈子不再受现实条件区域的制约,那些有共同语言、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容易聚集到一起了。
尽管大家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行业,甚至天各一方,但是同样的认知和三观,使一群人互相吸引。
现在社会,越来越少看到一堆人互相坐一起聊天。大家都是各自拿着手机一个人静静的忙碌,就连开会或者吃饭的时候,经常发现有的人一直抱着手机聊个不停,却对面对的人视而不见。
也许这并不是什么“手机病”,而是他对这个“眼前人”毫无兴趣而已。
因此,在现实里看到一个人总是独来独往,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自己的交际圈。
只是,身边没有进入他的交际圈。
尽管离他很近的地方全是人群,但是他依然会视周围的人为两个世界的人。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越发达,人的独立性就越强,人与人互相干涉的情况就越少。
老子在2000年前说过一句话:“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年轻的时候,读不懂这句话的内涵,以为他在描述邻里之间吵架了,所以不来往了。
如今我终于明白,老子的这句话描述的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哪怕近在咫尺,大家也不再互相强加意志,而是可以礼貌性的交往,也完全尊重对方的不同。
这就是和而不同。
愿每个人都能活在自己强大的内心,活在自己喜欢的朋友圏。
圈子不在大小,只要你喜欢,感觉轻松就好。
知命之年,精简圈子,沉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