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胖的Henry
有次吃饭,听到两位同事的对话:
Frank对Henry说:“我发现你最近越来越胖了,记得你上次查体因为肥胖引起的疾病隐患挺多的,医生不是建议你要减肥吗?”
“哎,你不知道呀,我老婆坐月子,丈母娘做了一大堆吃的,她吃不了多少,总不能浪费吧,剩下的都让我吃了,能不胖么?”Henry立马做出解释,试图说明Frank感受到的这种负面状态的合理性
Frank说:“哦,这样啊,怪不得变胖呢。”
“这可能还只是开始呢,不知咋的我老婆最近越来越不爱吃饭,丈母娘做的东西又越来越丰盛,我看我还会接着变胖的。”Henry不但进一步强调了自己负面状态的合理性,而且还为自己不愿意为此做出任何努力找到一个更进一步的理由。
Frank说:“哈哈哈,对哦……”
Henry还不罢休:“哎呀,男人啊,结了婚以后胖一圈,生了孩子伺候月子再胖一圈是很正常的”继续为自己的状态寻找合理性。
Frank说:“也是哦,呵呵……”
这个话题就此结束,在这一段没有增值的对话中,Frank没有改变Henry,Henry也没有受到Frank的任何影响。
后来,Henry果然如自己所说越来越胖。这一年的体检,医生再次对Henry开出了红灯,Frank看到也只得默默的走开。
2.无助的Lisa
曾经有位同事Lisa,经常在完成一个方案之后喜欢问别人的意见,这其实是一个好习惯。不过,她问意见的方式是这样的:
Lisa:“Ruby,有空吗?帮我看一下我新做的这个活动策划方案怎么样好吗?你比较有经验,希望你能给我提提意见。”
Ruby:“好的,我觉得方案的这个部分你可以考虑修改一下,你可以试试……”
“这个啊,你不知道,我这么做是因为……,我的想法是……,这样做的好处是……”Lisa怕Ruby不了解情况,赶忙解释。
Ruby:“这样啊,那好,我觉得那个部分你可以考虑用另一种方式,你可以试试……”
“你说那个啊,我那样做是因为……,我的想法是……,这样做的好处是……,而且那样还有另外一个作用是……”Lisa又给了Ruby一个长篇大论的解释。
Ruby:“这样啊,好……”
Lisa接着问:“你再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再帮我提提意见。”
Ruby:“哦,没有了,我就发现了这两处”
这个话题就此结束,Ruby没有改变Lisa,Lisa也没有受Ruby的任何影响。
后来,听Lisa跟别人说:“我这个方案当初要是听Ruby的那个修改意见就好了,没想到老总跟Ruby的想法一样。”不过巧的是,以后每次Lisa再找Ruby看方案,Ruby总是会很忙抽不出时间来看她的方案。
3.高考失利的张同学
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高考之前的模拟考试非常频繁,最频繁的时候能达到一个月两次。那时候班上有些同学有的时候会考的成绩好,有的时候成绩不好。
当时班上有位张同学的态度和行为很有意思,当他考试成绩好的时候他通常不会特别说什么,觉得这是他真实水平的体现。当他考的成绩不好,他会抱怨说是因为当次考试出的题很不合理、太偏门、没有代表性,或者是因为老师批卷子的主观题评分比较偏等原因。
张同学本身天资聪明,班主任认为以他的能力高考考入985学校理应没有问题。可张同学对自己成绩忽上忽下的结果反馈出的思维模式令班主任非常头疼。为此,班主任多次找张同学谈话,期望能改变他对这件事的认识。
可张同学最终还是不以为然,他始终认为自己不需要做什么,成绩时好时坏本来也是件很正常的事,继续做自己就可以了。渐渐地,班主任也不再找他谈话了。
后来,这位张同学高考失利。这一次,他没有像平常那样抱怨,而是默默的选择了再复读一年。有意思的是复读这一年,带他的还是原来的班主任。我不知道后来这一年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张同学顺利的考入了一所985名校。毕业后,在许多人羡慕的目光中到了国内排前三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技术部门做编程工程师。听见过他的高中同学说,他变得非常成熟稳重,早已不像高中时期那么愤世嫉俗,那么活在自己的世界。
曾在书上看过美国的一个心理实验:心理学家把一群人分成了两类,一类全部是白人、一类全部是黑人。然后通过笔试问卷和类似结构化面试的方式,问了这些黑人在某些情况下,你会怎么做?然后把笔试问卷的结果和面试的录音给到这些白人,让他们评价这些黑人的想法和观点。最后再把这些白人对黑人的评价结果告诉黑人们。
结果发现,当白人对黑人得出负面的、消极的评价的时候,许多黑人的自尊心不会因此而受挫。因为他们认为,白人们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评价是因为评价者是有“偏见”的,也就是种族歧视。黑人们认为,因为这种“偏见”的存在,他们根本不需要理会白人的这些评价,所以他们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变。
后来,当这些黑人们知道,实际上这个实验中评价他们的所有白人,都不知道他们要评价的人是黑人的时候,这些黑人们会感到非常惭愧。
很多时候,当我们只是单纯的想给别人提个醒,想好意的指出对方可能稍加调整后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却往往很快的接受到对方下意识的回应,告诉我们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事情就应该是这样的“合理解释”,以说明他们自己没有问题,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变,以及暗示我们这些所谓善意提醒的“不合理性”。
人都会有这种自我防御心理,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自我价值不受影响,会下意识的“欺骗”自己说别人对我们的意见是因为别人不懂、有偏见、或者他不了解情况等等。总之会找到一个角度给予“负面归因”,结论就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不对、不客观、失真,我们自己认为的自己才是对的、才是客观的、才是真实的。
它让我们很容易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观点,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做理性的判断。当别人想给你提个醒的时候,你又何必那么紧张?脱下你心中的盔甲和防卫,认真听一听别人的意见,又有何妨?跳出来站在另一个角度,客观的审视一下自己再回应对方,不是更好?
END
若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点击“喜欢”;若想获取更多好文,请点击“关注”。
提供思想和方法,节省职场人的试错成本和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