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多爸和我聊到,小孩到底是如何有「美」与「丑」的概念的?这么主观的判断到底是如何在小孩心裡形成的?
我自然地反应就是来源于大人的反应和评价咯。
「那大人给这样的概念传达给孩子是不是不好呢?」多爸问我。
我猜测小孩的美醜概念来源于大人的反应和评价,因为他们接收的东西其实比我们想像的多,绝不仅仅是言语。像是遇到害怕和厌恶的事,大人的表情是僵硬的,肢體动作或许是远离,再来是遇到喜欢的东西,认为好看的,也会表现出乐意靠近的举动,伴随着比较放鬆和舒缓的肢體语言。这些我们忽略掉的讯息,也会被孩子吸收进去。她们渐渐也会去形成类似的观念「这个好看,那个不好看」。她可能还不知道,这是大人的喜好,不一定是自己的。
我开始努力回想。记得多多第一次说出「漂亮」这个词,是外婆开车的时候,她突然喊出「好漂亮的车车!」我很好奇地看过去,发现是一辆绘满卡通图案的车子,有米奇米妮,是很可爱。我想大概在多多心裡,红色系的,缤纷的,都是漂亮的吧。我也喜欢红色,所以开始努力的反思,我是否在与多多的相处过程中,特意去强调了自己对美醜的喜好。
的确在一开始的时候,有一点惶恐我是否会「植入」给多多我的认知。比如遇到多脚的昆蟲会害怕,一边叫一边跑开,遇到好看的花朵会扑上去研究研究,一边查一边跟多多说这可能是什么花。就像多爸说的「我们是否需要成为完全中立的父母,才能给孩子逐渐形成不受影响的认知,才能透出她自己的喜好」
我们显然不能完全中立,孩子,也不可能不受影响。
这让我联想到到那个经典的问题「孩子,究竟是不是一张白纸?他们认知的世界,究竟是不是由我们主导给的」
我跟多爸说了我的想法。人,是很复杂又奇妙的生物。哪怕完全同样input进去,接收的人不同,output也会不同,即便很类似,也不会完全一样。更妙的是,丟进去input,你其实永远算不出output是什么。所以你看,兄弟两个因为生活的家庭环境很类似,有可能对一些事物表现出相似的喜好和观念,但深入去看,他们一定有所不同,他们也一定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个体。
那是不是怕影响孩子形成自己的认知,我们就不要给孩子任何我们的判断。就像是给孩子捏黏土,我担心抹煞了她自己的创造力,就永远不捏东西给她,一味地鼓励她自己捏,或者是,什么模型都不给她用,希望她自由发挥。毕竟我们都认为是小孩是艺术家。怕阻碍孩子的创造力而止步不前,结局可能就是孩子对这个东西兴致缺缺了。
看起来,我们是无法阻止孩子接收我们的想法的,甚至有时候需要自己很投入某件事来激发她们的兴趣。那么她们是如何经验这个世界,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呢?我想多爸和大多数父母的困扰是,我们是否会给孩子框架。而这一点,我最近的想法就是,在温柔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因为从小被尊重,被视为独立的个体,他跳出一个框架的时候,会比高压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许多。
而作为亲职,在孩子面前做真实的自己的同时,也努力去拓宽孩子的视野,让他去与別的真实的人(客体)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也一定有助於他跳脱一层一层的框架,最後达到比较广阔和有深度的思想层次。
剥开一层一层的束缚,一定会有美丽坚韧的翅膀,翱翔於天际吧~起码,我是这么美好的期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