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云伤寒论课程笔记

课01

伤寒论与黄帝内经没有关系。伤寒论中的六经不能与人体经络对应。
可以认为是对病症做了一个分类如下:


课02

桂枝汤,12,13,15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调和阴阳。
桂枝:生心阳、。。。
芍药,用白芍;如血热、有瘀血,需要凉血、活血用赤芍;可以白赤各半(黄煌)。

不可作为保健长期用,影响气机
必须发汗(桂枝+生姜);汗出而解
生姜+葱:葱发汗之力强于生姜;生姜可温中、止呕。
桂姜草枣走脾胃,护脾胃。
去皮:此点有争议;桂枝皮是有药效的部分;应去杂质、粗皮。
甘草:炙。清热解毒时生用;其他时候炙用。
剂量:大枣十二枚,30克左右;一两取11克+。

煎药、服药:七取三。微火,未说煮开,全程微火。煎好后即倒出药汤,勿混渣置放。热粥。微汗(持续服)。忌口。
肉:猪肉可;羊肉忌;忌公鸡,母鸡、小鸡可;忌鱼贝(水生属阴);

上焦轻灵,剂量不宜大。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恶风,必须有的症状;头痛、发热、汗出,可能有的症状。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气上冲,吐、干呕。前提是太阳病,外感病。

课03

太阳病:24.42.44.45.53.54.56.57.91.95.234.276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
太阳中风 - 怕风
太阳伤寒 - 怕寒,脉浮紧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p28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气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荣气独和。

【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汤调和营卫。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衄,桂枝汤降逆。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脉迟,虚寒。

【276】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课04,20240909

桂枝汤加减:20.117.21.22.43.18.100.102.62.163.64.65.23.25.27.28.112.118.14.279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3,芍药3,甘草3,生姜3,大枣12枚,附子1枚)

误用麻黄发汗,伤津伤阳。解表,附子助阳。桂枝、附子有四逆意。
附子生用有发表的功效;炮附子温阳。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用桂枝降逆之效。桂枝入肾经,降逆。

【21、22】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误下。表未解,仍用桂枝汤。桂枝芍药一阴一阳。117加桂,此处无阴证,去芍药。腹满加芍药,与胸满不同。?大枣经常不用。
表证未解,桂枝汤,加附子,有四逆意。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杏仁降肺气平喘止咳;厚朴宽胸,扩充气管,降气。
厚朴杏仁联合。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表证为主。急痛加芍药,加饴糖。如无法购得饴糖,以60g山药代替。
中气不足,肠胃寒,拘急而痛。
不差,外感未好。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悸,心血不足;烦,阴液不够。
桂枝汤,伤寒;芍药饴糖补阴液。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芍药、党参补津液(脉沉迟);加生姜解表证(身疼痛)。
本条仍治表证,后用脾胃病。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汤裁剪,理中汤裁剪。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走心经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从肾论治。茯苓?肾水?
这条值得再琢磨,特别其中茯苓得作用。奔豚何因,如何着手论治?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补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未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1/3桂枝+麻黄,小汗。留意麻黄先煎。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洪大,应为浮(胡希恕);已出汗,仍可用桂。
一日再发热,专方。

课0926
9.26日(补9.16日课)主讲条目 :

桂枝汤

27.28.112.118.14.279

厥证救急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汤加麻黄石膏,热多用石膏;汗少,用麻黄,散深层的寒;阳为胃阳。
如果脉洪大则为白虎汤证。微弱非沉,外感必浮。沉脉则为里证。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或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王叔和)有争议。心下满,心下有水,小青龙,五苓散治里证。茯苓白术;小便不利用桂枝(去桂或去芍有争议)。医案。芍药解决下焦痛,头项强痛可用葛根。去芍药,桂枝汤纯同阳化气。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王叔和)蜀漆,常山,有毒一般不用。脉浮,表实。(他本有无汗?)惊狂,心慌心悸。阴液少。不可用麻黄。护阴液,用龙骨牡蛎。常山,去痰湿,必要性有待探讨。桂枝加龙骨牡蛎。芍药滋阴可不去。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烦躁,心液减少。起卧不安。生龙骨、生牡蛎,凉润之性。甘草大于桂枝,甘草治心。甘草龙骨牡蛎护心阴。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头项强痛用葛根。葛根治醉酒(扩张动脉血管),葛花解救,专药专用。落枕。葛根汤,无汗恶风。如汗出很多,去麻黄。有的版本本方无麻黄。留意含麻黄的煎药方法。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一般一副即效。

麻黄汤

35、36、37、46、51、52、

麻黄猛,需辨证准确。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麻黄15、桂枝30、杏仁30、甘草30~15,甘草不能太少,以制衡麻黄。剂量根据人、根据时代而不同。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外感,喘,麻黄杏仁宣肺之水气。麻黄宣肺泄水,对治无汗。水气在体内而痛。麻黄开毛孔泄邪,宣肺气。如不喘,可不用杏仁。去桂枝,治咳,三拗汤。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阳明可能症状:身热,不恶寒,口苦,鼻甘,便秘等。先太阳再阳明。胸满邪在肺。麻黄宣肺泄水。
表里合病,先表再里。前面很多太阳病,医反下之的误治。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奢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浮细,外有寒。胸胁满闷,小柴胡。脉细,血少,不可汗,避免亡阴亡阳。但浮,不细。如有汗就是桂枝汤了。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把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医案)瞑眩反应,气血、热证多,出血解。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参考。不很大意义。
数,可能风热。风寒也可能数。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重复35条。太阳伤寒转阳明,太阳阳明合病。喘,太阳病。

课0927

(麻黄汤变方)

63.38.39.40.41.301.302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不再汗,避免体液失。喘,肺有水。无大热,表已解。高热、大汗的不可用。针对低热,喘者。蜜炙麻黄泄水止咳,杏仁平喘止咳,甘草也止咳。石膏中和麻黄热性。生麻黄用于发汗。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脉微弱,阴液受损。恶风,卫气弱。汗出恶风为桂枝汤证。
麻黄+越婢。体悟对于选方的影响。麻黄不会用60克。大青龙少用。麻黄、杏仁有心衰、肾炎的不要用。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浮缓,以风为主。重,水积皮下,用麻黄。未阻塞经络、瘀血,故不痛。水气病。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主心下有水(已不在皮下),后面为症状。咳不是主要的。
症状:肺、胃,肠鸣。肺主行水,气化不足,故渴。利,小便不利,故少腹满,均为水液代谢不利。麻黄细辛甘草解表;五味子镇咳;细辛干姜温中。干姜细辛五味子必用不可少。针对证,寒饮。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脉沉,里寒。麻附细从表解。与四逆思路不同,四逆从下烧火。麻黄细辛向上向外,散,邪气出路。太阳少阴同属表,一阴一阳。沉寒,脉沉细紧。去寒,四逆效果不如麻细附。四逆,回逆,回阳救逆,心衰,体内阳气不够。不可多用,23天,最多减量5天。2025克。麻黄先煎。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不用细辛,守为主。301发汗力强,302加甘草后缓。

葛根汤

31.32.33.34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落枕,颈椎病,项背血管血栓等。受风肌肉痉挛。麻黄解表散寒;桂枝解痉;葛根扩张动脉血管。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葛根调节大便。(葛根其他功效:升清阳,解表,排浊邪)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半夏降逆。葛根汤可治里证。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与葛根汤无关了。黄芩黄连,去上焦中焦热,寒,燥湿。湿热。促为有热。喘,内有水。热利。葛根止泻。可加白头翁,秦皮。桂枝证为浮脉。寒症为沉脉。故此地为有热。

小柴胡汤

96.97.99.100.101.104.148.229.230.231.266.379.394/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主方。半表半里,往来寒热。气堵在胸胁。心下悸,心下有水,水不下行,故小便不利。
(君)柴胡。左升。偏热。走所有经,通治三焦。肝胆特效。
(臣)黄芩、半夏,降。寒+热。半夏收。
(佐)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烦,不用人参。栝楼开胸利气;渴,去半夏,半夏去湿、化痰、降气。腹痛,黄芩苦寒伤肠胃,芍药止痛。胁下痞硬,牡蛎散结,红枣滋腻;茯苓利水。咳,加五味子干姜(小青龙之干姜细辛五味子)。柴胡劫肝阴,不必理会。
表证为主,表证转里的阶段。

课20241011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证主要症状。口苦,胆汁反流、胆气不降,瘀。口苦、咽干。三焦病,体内津液输送故障。柴胡疏散气机。柴胡量要大60~120。柴胡量少升气(升陷汤),疏通量要大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通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非仲景原文。往来寒热时间不一定。咳,已转里证。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小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迟,寒;浮,表;医案。意义不大。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太阳+少阳,表证未解。颈项强,经络病。胁下满,用小柴胡。可合桂枝或葛根。

加大枣的问题,补中,补血;过于滋腻。甘草、生姜用得多,可研究。大枣打酱油,影响不大。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沉寒,涩瘀,浮风寒。中焦虚寒。腹中痛,芍药加量,不痛可不加量。芍药+饴糖,酸甘化阴。
不差,柴胡通三焦。注意小建中、小柴胡先后。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太阳少阳并病。确认主证,主诉+脉象等。柴胡汤,和,通。后一句疑后人注解,太阳病汗出而解。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炒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利,里气虚,正气虚。柴胡汤解表。加芒硝治里。两步走的思路。柴胡加芒硝,柴胡汤只有原方1/3。注意煮法。思考症状变化其他加法,石膏、大黄。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饮食,大便鞭,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今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非仲景原文。阳微结,阳气没散开。多证,取主证小柴胡汤证。舍脉从证(头汗出),非少阴。柴胡桂枝干姜可能更合适。偏表,温里。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潮热,里实用承气。便溏,用柴胡汤退热。热利。胸胁满,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阳明病,热症。白胎,不大便,胁下满硬,宏观的三焦问题。

【学员问题】黄芪建中汤,加附子

【231,232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弦少阳,浮大阳明。腹满,腹水。肝硬化、腹水。水气不运,胃气衰败。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标准的小柴胡汤证。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表证,须用生姜。

【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者,以下解之。

表证,自觉解,未完全解,内传。平脉。可加减,里证承气。(王叔和加)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入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见症状不必问缘由。

【143】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治之,小柴胡汤。

【145】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胸胁满,小柴胡汤证。瘀血,桂枝茯苓丸。期门泄肝经热。

【同学问题】上热夏寒。小柴胡汤是主要思路。还有半夏泄心,甘草泄心。辨证。
小柴胡汤,攻守平衡。半夏干姜热。
柴胡桂枝干姜,下焦寒

大柴胡汤

103.136.165.146.107.147.104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泻下。须加大黄。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热结在里,里热,承气。大黄。往来寒热,小柴胡。十余日,方可用。二三日不会热结。

党参换芍药,芍药下。枳实泻下。大黄、对热结。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邪热从下而出。枳壳开。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表证,少阳证。量减。临床用得不多,桂枝合柴胡。

课20241012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大黄后下。铅丹无法购得,可用磁石(张锡纯)加重牡蛎(黄煌)。精神类,癫痫。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半表半里,阴性病变。牡蛎,微结,散结。栝楼根,口渴。黄芩清上焦热,心下烦。

栀子豉汤

76、77、78、221、228、375、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水药不入用散剂,五苓散。栀子豉汤催吐。胡希恕认为得吐为误。后两句意义不大。
10枚15克,栀子用15~20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息者,栀子豉汤主之。

汗后阴液少,烦热。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不可按,用泄心汤,小陷胸汤,实结。
栀子,气结,情绪。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少阳,阳明。栀子豉汤只解决心中懊憹的问题,其他问题后面再看。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清虚热,安神。用炒栀子,不用生。虚热(热、温、懊憹、汗出),胃气不降。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心下无实。无满鞕。非泄心、陷胸汤。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可白术山药护肠胃,干姜温肠胃。
除栀子外,丹皮可除烦,但不如栀子。三黄(黄芩黄连黄柏),车前子。
栀子除烦好,且寒性没那么强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下后,干姜护肠胃。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厚朴枳实降气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

黄檗,柏。虚热。茵陈退黄与黄檗不同。

【393】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留意煮法不同。劳复,劳累气虚,邪气结于上焦。大病后不补。

栀子七方

承气汤

212、215、217、220、238、239、240、241、242、251、252、253、
254、255、256、320、321、322、
208、209、213、214
29、10、94、105、123、207、248、249、
106

煮法厚朴枳实先煮,大黄再煮,内芒硝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里实证。剧者,不能下(承气、柴胡),不能热,可用六味地黄丸滋阴清热。涩,滋阴。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通道受阻郁结而热。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胃中积食而汗出,须下。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ZEZE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纯太阳证。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溏。

下后津液消耗过多。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

气机不畅而烦躁。发作有时,进食故。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便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10月18日,61讲】
251,252,253,254,255,256,320,321,322.
208.209.213.214.
29.70.94.105.123.207.248.249、106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王叔和。阳明而三日。脾胃(右关)弱。大承气汤一升半付。利小便,滑石、茯苓。小便与大便的关系。屎鞕才可攻。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看东西不清,上火,热瘀。阳明实证。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热甚,津液流失。急下。补津液。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太阳病?阳明。积食。用药猛,短。急下之。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当下之。如已多付大承气,考虑其他可能,腹中寒,理中。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胡希恕断句。滑数,有热。阳明,里热,便秘。下利,木克土。

【320】少阴病,得之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津液亏损,先通便。之后补津液。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青,肝。寒热存疑。津液损,清便。补津液。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胀。急下。

临床中调味承气用得更多。缓。

小承气汤

208,209,213,214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也,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1)表证已愈,大承气;2)可能桂枝系;3)小承气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大便鞕是大承气汤的前提。转矢气方可攻。与水哕,体内水多。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癫狂痫,阳明病思路治时须跟踪换方。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着,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留意脉象变化,微涩为本质。

调味承气汤

29.70.94.105.123.207.248.249、106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小便数,里证。津液失养,心烦,脚挛急。复阳汤。芍药柔肝止痉,酸甘化阴。调胃承气,缓。泻下后要补回,津液、气、肠胃,因人而异。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不恶寒,胃家实。也可白虎汤。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停,沉迟不起,微。阳脉微,右寸,太阳病,桂枝;阴脉微,阳明。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大满大实大痛,大承气。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十余日,阳明。不可与,不可再与。极,大,峻。最后一句可能为误。具体后用何药,未知。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里实。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里热。也可用白虎。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已吐。吐不解。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膀胱府热,尿血。谵语。少腹,膀胱。桃仁活血,通下焦血。肾病避免桃仁。调胃承气+桂枝、桃仁。桂枝通阳,气化。

总第62讲《伤寒论》第10讲10.25号

抵当汤,抵当丸,124.125.237.257.126
152、
134.136.137.149、131、138
247、157.158.149.

抵当汤,抵挡丸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微沉,里证。胸,胃。少腹,小肠,肚脐下。下血,化瘀血。酒大黄,去瘀。对比桃核承气。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沉为里,结为瘀。小便不利,膀胱,车前草之类。少腹,生殖系统。土元代虻虫。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瘀血,善忘。远血,黑。消化道中血。中下焦瘀血。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以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便脓血也。

表证转里证。七八日,里热。下后还有问题,判断为瘀血。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剂量低于抵当汤。减了水蛭虻虫。慢下。

十枣汤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解表,葛根。谨慎。原因:水气,蓄水。

伤寒论的剂量问题汇总:
1两=10~15克
1钱=1~1.5克
1斤=214~246克
1方寸匕≈2.7ml=1~2克
1钱匕≈1.8ml=0.7~1.4克
1升≈200ml
1合≈20ml
1斗≈2000ml
1撮≈2ml

d3723a3ad435b93b7bb3327a9deb25b.jpg

陷胸汤

134.136.137.149、131、138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隔,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

脉,王叔和加。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结胸的症状。芒硝,15克,不可连续迟。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往来寒热,柴胡汤。热结,水解的区别。大柴胡汤 vs. 大陷胸汤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津液不足。中焦下焦鞕满。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泄心汤。

大柴胡汤。满,鞕痛,大陷胸汤。痞,半夏泄心汤。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入柔痓状,下之则和,亦大陷胸丸。

里证。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病位,胃。黄连、半夏、栝楼。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栗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三物白散,没有三物小陷胸汤。欲饮水用文蛤散不解决问题(胡希恕),天花粉+牡蛎。这几个方子作用不大。

麻子仁丸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胃气强,阳气足,涩,阴液不足。脾功能受制约。病至此不再传变,用丸剂慢慢治。
大黄厚朴枳实(小承气),杏仁芍药麻子仁。

泄心汤

157.158.149.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泄心汤主之。

生姜 甘草 人参 干姜 黄芩 半夏 黄连。外邪留在胃中。半夏泄心汤-干姜+生姜。生姜止呕(干噫)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泄心汤主之。

雷鸣,有水。胃中虚,用甘草。现在经常用来治口腔溃疡。甘草修复体内粘膜,修复伤口。

20241101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结胸和痞的区别。一斗2000毫升。

五个泻心汤:心下痞,胃,胁下(偏右侧)
三黄泻心汤,脉浮发热,有热。黄芩黄连,凉。
附子泻心汤,心下痞,汗出恶寒。外感,寒。正气不足。
生姜泻心汤,心下痞硬,干呕,腹中雷鸣,下利。
甘草泻心汤,干呕心烦,下利。口腔溃疡。
半夏泻心汤,满而不痛。呕,下利。

151.154.164.155.173.172.359.161.66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气痞而非有水。右关浮,胃有炎症。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泄心汤。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阳虚而恶寒。附子温阳。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胸口,胃胀。黄连清胃热,中焦。黄芩清上焦。桂枝和表里。半夏半升(65克)。生半夏,清半夏。黄连宜减量,伤脾胃,中病即止。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阳性病变,下利为主证。热利。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现在用黄连减量。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旋覆花、赭石,降下。半夏亦降。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

176、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里有寒?热证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身重,湿气,难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胃家实。自汗出,内热。
下,里气虚,浮阳外越。
胡希恕说语序。
温病条辨:轻 - 重
桑菊饮 - 银翘散 - 白虎汤 - ?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证,津液不足、气虚,加党参。

【168】伤寒若吐若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恶风,表未解。表里俱热,白虎。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大恶寒,或其他地方恶寒,另作考虑。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无汗,津液足。热为伤寒发热。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外感已好,调养善后,可减剂量。

**五苓散
71.72.74.156.244.386.223.224.319.141.73、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前半段,体内阴液减少。小便,水液代谢。热,渴,阳明里证。调整水液代谢,下焦、中焦。电解质紊乱。不一定是湿气。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胃中有水。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温阳利水。心下痞,胃中有水。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脉象,虚。同71.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表,头痛发热,身痛。里,热。表里同病。

猪苓汤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与五苓散不同:阳明病,里证。无表证。
去桂枝,加滑石、阿胶。利尿更强。滑石替桂枝,留意两个方子寒热变化。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当滋阴,补体液。如白虎加人参汤。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下利,阳明病。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善后。桂枝汤变,解表。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汤。

心下悸

四逆汤(阴性病变)

29.91.92.225.277.323.324.353.354.388.389.385.317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阴阳两虚。回逆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就表宜桂枝汤。
【92】病法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沉,里证。瘥。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迟,里寒。太阴,阴性病变。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不渴,非阳明。四逆辈 - 温阳,麻附细。。。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沉,里寒。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隔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瓜蒂散,注意护脾胃。实证、
如何判断有寒饮?虚证,寒证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阴寒。表里寒热都有。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体内津液耗损。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复利,清长,寒。虚热。厥,胃气虚。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手足厥冷。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见脉微欲绝。汗出,阳微不制阴。吐、利、汗,阳气耗损。补阳,阴生于阳。
慢病与快病得区别。上面条文是快病。
当归四逆汤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人参,生津液,生血。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面色赤,外热,表证,葱。加大干姜,干姜走而不守,负责守而不走。

课20241117

四逆:370.390.61.314.315.69.318.351.352
386.396.82.316.304.305

【370】
【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猪胆汁难买。猪胆,引药下行。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汗,亡阴。耗阳。白天烦躁,阳不足。干姜能生津液。阳生阴。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干姜附子 + 葱白。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葱通三阴三阳之气,少阴气。
少阴,阳虚,郑钦安。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干姜一量,少于四逆。慢途之。附子干姜。其他为使药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心烦,心下有水,失眠,治与心有关的问题。老师言效果一般。
汗为心液,汗后虚烦。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桂枝汤+当归/细辛,通草打酱油。细辛引药,引药到终端。细辛散寒。可加生姜。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吴茱萸,暴力散寒,压虚热到丹田,肾。肾阳起,暖肝。肝寒是表象。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kai)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少阴应为少阳。通三焦。此条文争议多。柴胡甘草芍药枳实。后加剂量乱。
用于疏肝解郁,逍遥丸 = 四逆散加减。逍遥丸散气耗气。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霍乱,肠胃型,传染型。传染型,王孟英霍乱论。肠胃型流感,五苓散,理中丸。

【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丸剂,缓。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shun)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心下有水,悸;水气上冲,头眩;真武,阳性病变;苓桂术甘,下焦水气。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玄武汤,北方水。治水。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通,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背,膀胱经。寒。

【175】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挚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风湿,风寒湿;水液代谢故障;初病,汗出去湿(微汗)。附子量大。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身重,不能转侧。不呕不渴,湿有寒。较175条轻。附子量大。大便鞕,去桂,减少热。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沉,里、寒。紧,寒。心下逆满,心下有水。苓桂术甘,上/中焦;五苓散,下焦;可用于上焦有水的高血压。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 + 芍药。芍药和阴,不走,守。病不解,阴液不够。恶寒,阳虚。阴阳两虚。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4,甘草4,白术3,人参3,干姜3)
表证,桂枝;下后虚,补。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涩大肠。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气血两虚。复脉汤。使用:生地麦冬减,麻仁阿胶不用。

【29】甘草干姜汤,四逆汤
【30】(略过)阳旦

阳旦汤,桂枝+黄芩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水往上走,小便不利。渴,有热。瘀,淤,水热结。
?发黄的原因?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腹微满,水或宿便或。。。大黄下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zhao###课01
伤寒论与黄帝内经没有关系。伤寒论中的六经不能与人体经络对应。
可以认为是对病症做了一个分类如下:


课02

桂枝汤,12,13,15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调和阴阳。
桂枝:生心阳、。。。
芍药,用白芍;如血热、有瘀血,需要凉血、活血用赤芍;可以白赤各半(黄煌)。

不可作为保健长期用,影响气机
必须发汗(桂枝+生姜);汗出而解
生姜+葱:葱发汗之力强于生姜;生姜可温中、止呕。
桂姜草枣走脾胃,护脾胃。
去皮:此点有争议;桂枝皮是有药效的部分;应去杂质、粗皮。
甘草:炙。清热解毒时生用;其他时候炙用。
剂量:大枣十二枚,30克左右;一两取11克+。

煎药、服药:七取三。微火,未说煮开,全程微火。煎好后即倒出药汤,勿混渣置放。热粥。微汗(持续服)。忌口。
肉:猪肉可;羊肉忌;忌公鸡,母鸡、小鸡可;忌鱼贝(水生属阴);

上焦轻灵,剂量不宜大。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恶风,必须有的症状;头痛、发热、汗出,可能有的症状。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气上冲,吐、干呕。前提是太阳病,外感病。

课03

太阳病:24.42.44.45.53.54.56.57.91.95.234.276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
太阳中风 - 怕风
太阳伤寒 - 怕寒,脉浮紧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p28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气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荣气独和。

【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汤调和营卫。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衄,桂枝汤降逆。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脉迟,虚寒。

【276】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课04,20240909

后面接着讲:20.117.21.22.43.18.100.102.62.163.64.65.23.25.27.28.112.118.14.279
桂枝汤加减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误用麻黄发汗,伤津伤阳。解表,附子助阳。桂枝、附子有四逆意。
附子生用有发表的功效;炮附子温阳。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用桂枝降逆之效。桂枝入肾经,降逆。

【21、22】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误下。表未解,仍用桂枝汤。桂枝芍药一阴一阳。117加桂,此处无阴证,去芍药。腹满加芍药,与胸满不同。?大枣经常不用。
表证未解,桂枝汤,加附子,有四逆意。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汤家厚朴杏子,佳。

杏仁降肺气平喘止咳;厚朴宽胸,扩充气管,降气。
厚朴杏仁联合。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表证为主。急痛加芍药,加饴糖。如无法购得饴糖,以60g山药代替。
中气不足,肠胃寒,拘急而痛。
不差,外感未好。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悸,心血不足;烦,阴液不够。
桂枝汤,伤寒;芍药饴糖补阴液。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芍药、党参补津液(脉沉迟);加生姜解表证(身疼痛)。
本条仍治表证,后用脾胃病。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汤裁剪,理中汤裁剪。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走心经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从肾论治。茯苓?肾水?
这条值得再琢磨,特别其中茯苓得作用。奔豚何因,如何着手论治?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补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未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1/3桂枝+麻黄,小汗。留意麻黄先煎。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洪大,应为浮(胡希恕);已出汗,仍可用桂。
一日再发热,专方。

课0926
9.26日(补9.16日课)主讲条目 :

桂枝汤

27.28.112.118.14.279

厥证救急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汤加麻黄石膏,热多用石膏;汗少,用麻黄,散深层的寒;阳为胃阳。
如果脉洪大则为白虎汤证。微弱非沉,外感必浮。沉脉则为里证。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或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王叔和)有争议。心下满,心下有水,小青龙,五苓散治里证。茯苓白术;小便不利用桂枝(去桂或去芍有争议)。医案。芍药解决下焦痛,头项强痛可用葛根。去芍药,桂枝汤纯同阳化气。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王叔和)蜀漆,常山,有毒一般不用。脉浮,表实。(他本有无汗?)惊狂,心慌心悸。阴液少。不可用麻黄。护阴液,用龙骨牡蛎。常山,去痰湿,必要性有待探讨。桂枝加龙骨牡蛎。芍药滋阴可不去。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烦躁,心液减少。起卧不安。生龙骨、生牡蛎,凉润之性。甘草大于桂枝,甘草治心。甘草龙骨牡蛎护心阴。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头项强痛用葛根。葛根治醉酒(扩张动脉血管),葛花解救,专药专用。落枕。葛根汤,无汗恶风。如汗出很多,去麻黄。有的版本本方无麻黄。留意含麻黄的煎药方法。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一般一副即效。

麻黄汤

35、36、37、46、51、52、

麻黄猛,需辨证准确。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麻黄15、桂枝30、杏仁30、甘草30~15,甘草不能太少,以制衡麻黄。剂量根据人、根据时代而不同。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外感,喘,麻黄杏仁宣肺之水气。麻黄宣肺泄水,对治无汗。水气在体内而痛。麻黄开毛孔泄邪,宣肺气。如不喘,可不用杏仁。去桂枝,治咳,三拗汤。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阳明可能症状:身热,不恶寒,口苦,鼻甘,便秘等。先太阳再阳明。胸满邪在肺。麻黄宣肺泄水。
表里合病,先表再里。前面很多太阳病,医反下之的误治。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奢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浮细,外有寒。胸胁满闷,小柴胡。脉细,血少,不可汗,避免亡阴亡阳。但浮,不细。如有汗就是桂枝汤了。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把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医案)瞑眩反应,气血、热证多,出血解。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参考。不很大意义。
数,可能风热。风寒也可能数。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重复35条。太阳伤寒转阳明,太阳阳明合病。喘,太阳病。

课0927

(麻黄汤变方)

63.38.39.40.41.301.302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不再汗,避免体液失。喘,肺有水。无大热,表已解。高热、大汗的不可用。针对低热,喘者。蜜炙麻黄泄水止咳,杏仁平喘止咳,甘草也止咳。石膏中和麻黄热性。生麻黄用于发汗。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脉微弱,阴液受损。恶风,卫气弱。汗出恶风为桂枝汤证。
麻黄+越婢。体悟对于选方的影响。麻黄不会用60克。大青龙少用。麻黄、杏仁有心衰、肾炎的不要用。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浮缓,以风为主。重,水积皮下,用麻黄。未阻塞经络、瘀血,故不痛。水气病。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主心下有水(已不在皮下),后面为症状。咳不是主要的。
症状:肺、胃,肠鸣。肺主行水,气化不足,故渴。利,小便不利,故少腹满,均为水液代谢不利。麻黄细辛甘草解表;五味子镇咳;细辛干姜温中。干姜细辛五味子必用不可少。针对证,寒饮。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脉沉,里寒。麻附细从表解。与四逆思路不同,四逆从下烧火。麻黄细辛向上向外,散,邪气出路。太阳少阴同属表,一阴一阳。沉寒,脉沉细紧。去寒,四逆效果不如麻细附。四逆,回逆,回阳救逆,心衰,体内阳气不够。不可多用,23天,最多减量5天。2025克。麻黄先煎。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不用细辛,守为主。301发汗力强,302加甘草后缓。

葛根汤

31.32.33.34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落枕,颈椎病,项背血管血栓等。受风肌肉痉挛。麻黄解表散寒;桂枝解痉;葛根扩张动脉血管。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葛根调节大便。(葛根其他功效:升清阳,解表,排浊邪)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半夏降逆。葛根汤可治里证。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与葛根汤无关了。黄芩黄连,去上焦中焦热,寒,燥湿。湿热。促为有热。喘,内有水。热利。葛根止泻。可加白头翁,秦皮。桂枝证为浮脉。寒症为沉脉。故此地为有热。

小柴胡汤

96.97.99.100.101.104.148.229.230.231.266.379.394/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主方。半表半里,往来寒热。气堵在胸胁。心下悸,心下有水,水不下行,故小便不利。
(君)柴胡。左升。偏热。走所有经,通治三焦。肝胆特效。
(臣)黄芩、半夏,降。寒+热。半夏收。
(佐)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烦,不用人参。栝楼开胸利气;渴,去半夏,半夏去湿、化痰、降气。腹痛,黄芩苦寒伤肠胃,芍药止痛。胁下痞硬,牡蛎散结,红枣滋腻;茯苓利水。咳,加五味子干姜(小青龙之干姜细辛五味子)。柴胡劫肝阴,不必理会。
表证为主,表证转里的阶段。

课20241011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证主要症状。口苦,胆汁反流、胆气不降,瘀。口苦、咽干。三焦病,体内津液输送故障。柴胡疏散气机。柴胡量要大60~120。柴胡量少升气(升陷汤),疏通量要大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通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非仲景原文。往来寒热时间不一定。咳,已转里证。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小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迟,寒;浮,表;医案。意义不大。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太阳+少阳,表证未解。颈项强,经络病。胁下满,用小柴胡。可合桂枝或葛根。

加大枣的问题,补中,补血;过于滋腻。甘草、生姜用得多,可研究。大枣打酱油,影响不大。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沉寒,涩瘀,浮风寒。中焦虚寒。腹中痛,芍药加量,不痛可不加量。芍药+饴糖,酸甘化阴。
不差,柴胡通三焦。注意小建中、小柴胡先后。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太阳少阳并病。确认主证,主诉+脉象等。柴胡汤,和,通。后一句疑后人注解,太阳病汗出而解。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炒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利,里气虚,正气虚。柴胡汤解表。加芒硝治里。两步走的思路。柴胡加芒硝,柴胡汤只有原方1/3。注意煮法。思考症状变化其他加法,石膏、大黄。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饮食,大便鞭,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今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非仲景原文。阳微结,阳气没散开。多证,取主证小柴胡汤证。舍脉从证(头汗出),非少阴。柴胡桂枝干姜可能更合适。偏表,温里。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潮热,里实用承气。便溏,用柴胡汤退热。热利。胸胁满,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阳明病,热症。白胎,不大便,胁下满硬,宏观的三焦问题。

【学员问题】黄芪建中汤,加附子

【231,232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弦少阳,浮大阳明。腹满,腹水。肝硬化、腹水。水气不运,胃气衰败。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标准的小柴胡汤证。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表证,须用生姜。

【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者,以下解之。

表证,自觉解,未完全解,内传。平脉。可加减,里证承气。(王叔和加)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入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见症状不必问缘由。

【143】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治之,小柴胡汤。

【145】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胸胁满,小柴胡汤证。瘀血,桂枝茯苓丸。期门泄肝经热。

【同学问题】上热夏寒。小柴胡汤是主要思路。还有半夏泄心,甘草泄心。辨证。
小柴胡汤,攻守平衡。半夏干姜热。
柴胡桂枝干姜,下焦寒

大柴胡汤

103.136.165.146.107.147.104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泻下。须加大黄。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热结在里,里热,承气。大黄。往来寒热,小柴胡。十余日,方可用。二三日不会热结。

党参换芍药,芍药下。枳实泻下。大黄、对热结。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邪热从下而出。枳壳开。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表证,少阳证。量减。临床用得不多,桂枝合柴胡。

课20241012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大黄后下。铅丹无法购得,可用磁石(张锡纯)加重牡蛎(黄煌)。精神类,癫痫。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半表半里,阴性病变。牡蛎,微结,散结。栝楼根,口渴。黄芩清上焦热,心下烦。

栀子豉汤

76、77、78、221、228、375、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水药不入用散剂,五苓散。栀子豉汤催吐。胡希恕认为得吐为误。后两句意义不大。
10枚15克,栀子用15~20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息者,栀子豉汤主之。

汗后阴液少,烦热。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不可按,用泄心汤,小陷胸汤,实结。
栀子,气结,情绪。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少阳,阳明。栀子豉汤只解决心中懊憹的问题,其他问题后面再看。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清虚热,安神。用炒栀子,不用生。虚热(热、温、懊憹、汗出),胃气不降。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心下无实。无满鞕。非泄心、陷胸汤。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可白术山药护肠胃,干姜温肠胃。
除栀子外,丹皮可除烦,但不如栀子。三黄(黄芩黄连黄柏),车前子。
栀子除烦好,且寒性没那么强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下后,干姜护肠胃。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厚朴枳实降气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

黄檗,柏。虚热。茵陈退黄与黄檗不同。

【393】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留意煮法不同。劳复,劳累气虚,邪气结于上焦。大病后不补。

栀子七方

承气汤

212、215、217、220、238、239、240、241、242、251、252、253、
254、255、256、320、321、322、
208、209、213、214
29、10、94、105、123、207、248、249、
106

煮法厚朴枳实先煮,大黄再煮,内芒硝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里实证。剧者,不能下(承气、柴胡),不能热,可用六味地黄丸滋阴清热。涩,滋阴。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通道受阻郁结而热。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胃中积食而汗出,须下。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ZEZE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纯太阳证。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溏。

下后津液消耗过多。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

气机不畅而烦躁。发作有时,进食故。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便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10月18日,61讲】
251,252,253,254,255,256,320,321,322.
208.209.213.214.
29.70.94.105.123.207.248.249、106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王叔和。阳明而三日。脾胃(右关)弱。大承气汤一升半付。利小便,滑石、茯苓。小便与大便的关系。屎鞕才可攻。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看东西不清,上火,热瘀。阳明实证。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热甚,津液流失。急下。补津液。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太阳病?阳明。积食。用药猛,短。急下之。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当下之。如已多付大承气,考虑其他可能,腹中寒,理中。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胡希恕断句。滑数,有热。阳明,里热,便秘。下利,木克土。

【320】少阴病,得之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津液亏损,先通便。之后补津液。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青,肝。寒热存疑。津液损,清便。补津液。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胀。急下。

临床中调味承气用得更多。缓。

小承气汤

208,209,213,214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也,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1)表证已愈,大承气;2)可能桂枝系;3)小承气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大便鞕是大承气汤的前提。转矢气方可攻。与水哕,体内水多。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癫狂痫,阳明病思路治时须跟踪换方。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着,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留意脉象变化,微涩为本质。

调味承气汤

29.70.94.105.123.207.248.249、106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小便数,里证。津液失养,心烦,脚挛急。复阳汤。芍药柔肝止痉,酸甘化阴。调胃承气,缓。泻下后要补回,津液、气、肠胃,因人而异。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不恶寒,胃家实。也可白虎汤。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停,沉迟不起,微。阳脉微,右寸,太阳病,桂枝;阴脉微,阳明。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大满大实大痛,大承气。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十余日,阳明。不可与,不可再与。极,大,峻。最后一句可能为误。具体后用何药,未知。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里实。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里热。也可用白虎。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已吐。吐不解。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膀胱府热,尿血。谵语。少腹,膀胱。桃仁活血,通下焦血。肾病避免桃仁。调胃承气+桂枝、桃仁。桂枝通阳,气化。

总第62讲《伤寒论》第10讲10.25号

抵当汤,抵当丸,124.125.237.257.126
152、
134.136.137.149、131、138
247、157.158.149.

抵当汤,抵挡丸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微沉,里证。胸,胃。少腹,小肠,肚脐下。下血,化瘀血。酒大黄,去瘀。对比桃核承气。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沉为里,结为瘀。小便不利,膀胱,车前草之类。少腹,生殖系统。土元代虻虫。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瘀血,善忘。远血,黑。消化道中血。中下焦瘀血。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以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便脓血也。

表证转里证。七八日,里热。下后还有问题,判断为瘀血。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剂量低于抵当汤。减了水蛭虻虫。慢下。

十枣汤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解表,葛根。谨慎。原因:水气,蓄水。

伤寒论的剂量问题汇总:
1两=10~15克
1钱=1~1.5克
1斤=214~246克
1方寸匕≈2.7ml=1~2克
1钱匕≈1.8ml=0.7~1.4克
1升≈200ml
1合≈20ml
1斗≈2000ml
1撮≈2ml

d3723a3ad435b93b7bb3327a9deb25b.jpg

陷胸汤

134.136.137.149、131、138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隔,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

脉,王叔和加。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结胸的症状。芒硝,15克,不可连续迟。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往来寒热,柴胡汤。热结,水解的区别。大柴胡汤 vs. 大陷胸汤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津液不足。中焦下焦鞕满。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泄心汤。

大柴胡汤。满,鞕痛,大陷胸汤。痞,半夏泄心汤。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入柔痓状,下之则和,亦大陷胸丸。

里证。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病位,胃。黄连、半夏、栝楼。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栗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三物白散,没有三物小陷胸汤。欲饮水用文蛤散不解决问题(胡希恕),天花粉+牡蛎。这几个方子作用不大。

麻子仁丸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胃气强,阳气足,涩,阴液不足。脾功能受制约。病至此不再传变,用丸剂慢慢治。
大黄厚朴枳实(小承气),杏仁芍药麻子仁。

泄心汤

157.158.149.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泄心汤主之。

生姜 甘草 人参 干姜 黄芩 半夏 黄连。外邪留在胃中。半夏泄心汤-干姜+生姜。生姜止呕(干噫)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泄心汤主之。

雷鸣,有水。胃中虚,用甘草。现在经常用来治口腔溃疡。甘草修复体内粘膜,修复伤口。

20241101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结胸和痞的区别。一斗2000毫升。

五个泻心汤:心下痞,胃,胁下(偏右侧)
三黄泻心汤,脉浮发热,有热。黄芩黄连,凉。
附子泻心汤,心下痞,汗出恶寒。外感,寒。正气不足。
生姜泻心汤,心下痞硬,干呕,腹中雷鸣,下利。
甘草泻心汤,干呕心烦,下利。口腔溃疡。
半夏泻心汤,满而不痛。呕,下利。

151.154.164.155.173.172.359.161.66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气痞而非有水。右关浮,胃有炎症。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泄心汤。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阳虚而恶寒。附子温阳。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胸口,胃胀。黄连清胃热,中焦。黄芩清上焦。桂枝和表里。半夏半升(65克)。生半夏,清半夏。黄连宜减量,伤脾胃,中病即止。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阳性病变,下利为主证。热利。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现在用黄连减量。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旋覆花、赭石,降下。半夏亦降。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

176、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里有寒?热证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身重,湿气,难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胃家实。自汗出,内热。
下,里气虚,浮阳外越。
胡希恕说语序。
温病条辨:轻 - 重
桑菊饮 - 银翘散 - 白虎汤 - ?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证,津液不足、气虚,加党参。

【168】伤寒若吐若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恶风,表未解。表里俱热,白虎。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大恶寒,或其他地方恶寒,另作考虑。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无汗,津液足。热为伤寒发热。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外感已好,调养善后,可减剂量。

**五苓散
71.72.74.156.244.386.223.224.319.141.73、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前半段,体内阴液减少。小便,水液代谢。热,渴,阳明里证。调整水液代谢,下焦、中焦。电解质紊乱。不一定是湿气。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胃中有水。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温阳利水。心下痞,胃中有水。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脉象,虚。同71.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表,头痛发热,身痛。里,热。表里同病。

猪苓汤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与五苓散不同:阳明病,里证。无表证。
去桂枝,加滑石、阿胶。利尿更强。滑石替桂枝,留意两个方子寒热变化。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当滋阴,补体液。如白虎加人参汤。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下利,阳明病。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善后。桂枝汤变,解表。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汤。

心下悸

四逆汤(阴性病变)

29.91.92.225.277.323.324.353.354.388.389.385.317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阴阳两虚。回逆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就表宜桂枝汤。
【92】病法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沉,里证。瘥。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迟,里寒。太阴,阴性病变。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不渴,非阳明。四逆辈 - 温阳,麻附细。。。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沉,里寒。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隔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瓜蒂散,注意护脾胃。实证、
如何判断有寒饮?虚证,寒证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阴寒。表里寒热都有。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体内津液耗损。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复利,清长,寒。虚热。厥,胃气虚。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手足厥冷。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见脉微欲绝。汗出,阳微不制阴。吐、利、汗,阳气耗损。补阳,阴生于阳。
慢病与快病得区别。上面条文是快病。
当归四逆汤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人参,生津液,生血。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面色赤,外热,表证,葱。加大干姜,干姜走而不守,负责守而不走。

课20241117

四逆:370.390.61.314.315.69.318.351.352
386.396.82.316.304.305

【370】
【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猪胆汁难买。猪胆,引药下行。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汗,亡阴。耗阳。白天烦躁,阳不足。干姜能生津液。阳生阴。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干姜附子 + 葱白。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葱通三阴三阳之气,少阴气。
少阴,阳虚,郑钦安。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干姜一量,少于四逆。慢途之。附子干姜。其他为使药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心烦,心下有水,失眠,治与心有关的问题。老师言效果一般。
汗为心液,汗后虚烦。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桂枝汤+当归/细辛,通草打酱油。细辛引药,引药到终端。细辛散寒。可加生姜。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吴茱萸,暴力散寒,压虚热到丹田,肾。肾阳起,暖肝。肝寒是表象。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kai)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少阴应为少阳。通三焦。此条文争议多。柴胡甘草芍药枳实。后加剂量乱。
用于疏肝解郁,逍遥丸 = 四逆散加减。逍遥丸散气耗气。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霍乱,肠胃型,传染型。传染型,王孟英霍乱论。肠胃型流感,五苓散,理中丸。

【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丸剂,缓。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shun)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心下有水,悸;水气上冲,头眩;真武,阳性病变;苓桂术甘,下焦水气。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玄武汤,北方水。治水。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通,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背,膀胱经。寒。

【175】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挚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风湿,风寒湿;水液代谢故障;初病,汗出去湿(微汗)。附子量大。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身重,不能转侧。不呕不渴,湿有寒。较175条轻。附子量大。大便鞕,去桂,减少热。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沉,里、寒。紧,寒。心下逆满,心下有水。苓桂术甘,上/中焦;五苓散,下焦;可用于上焦有水的高血压。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 + 芍药。芍药和阴,不走,守。病不解,阴液不够。恶寒,阳虚。阴阳两虚。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4,甘草4,白术3,人参3,干姜3)
表证,桂枝;下后虚,补。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涩大肠。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气血两虚。复脉汤。使用:生地麦冬减,麻仁阿胶不用。

【29】甘草干姜汤,四逆汤
【30】(略过)阳旦

阳旦汤,桂枝+黄芩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水往上走,小便不利。渴,有热。瘀,淤,水热结。
?发黄的原因?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腹微满,水或宿便或。。。大黄下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yao)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2,连轺连翘根2)
现代治皮肤病。赤小豆去水。桑白皮去水。湿热,发黄。连翘。汗解湿热(麻黄)
桑白皮、杏仁,治皮肤病时可不用。走肺经。

黄疸:
兼表,麻黄连翘赤小豆;
兼里,茵陈蒿汤,大黄泻里
里实,栀子大黄
少阳,大小柴胡
寒湿,茵陈五苓散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萎蕤[玉竹],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石膏,白术,干姜)

寒热错杂。沉里,迟寒,心脉肺脉。下部脉,下肢。咽喉肿,热陷于肺导致;
剂量作为参考。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有寒,有水,寒饮。

【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紧为寒,胸中有寒饮。阳气不达四肢。气能行血,结胸中,不能食。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降气,强于半夏。胃虚寒。上焦,应为三焦,小柴胡。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吐。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阳明头痛。吐涎沫,不是饭后。
吴茱萸,下焦虚寒更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012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628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653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85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74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90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96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4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94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02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6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40评论 5 33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8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4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73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36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青菜花_b032阅读 589评论 0 0
  • -------------- 自我整理,语句有增删,如有不当,请指正 -------------- 太阳 【00...
    十夜星昭阅读 1,496评论 0 0
  •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 太阳病脉证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 ...
    avantyao阅读 9,484评论 2 57
  • 1.桂枝汤: 桂枝 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解:桂枝使心脏力量加强,动脉血盛。芍药放...
    宁长弓阅读 960评论 0 1
  • 开始学习第四本《伤寒论》—伤与寒(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
    5118f4e48245阅读 59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