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佳节“中秋”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街面上与“中秋”相关的食品、礼品也丰富了起来,琳琅满目,让人能看花眼;社会上关于“中秋”的各类活动一个接一个,内容各异,使人应接不暇;媒体间涉及“中秋”的诗、词、字、画、文章,铺天盖地,叫人美不胜收。
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给“中秋”倾泻了无量的笔墨,创造了无尽的鬼斧神工般的意境。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中秋”文化,传遍了全球各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扬且不断光大。
鄙人才疏学浅,笔顿脑残,不能为这个佳节增添什么意境,只会想起“中秋”节里的一些往事。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中秋”,影响了我五十年。每每想起,心中都会涌出多多的感慨。
记得有年“中秋”之后,我吃上了月饼。那是一种现在是一块钱一个的“老式五仁月饼”,是奶奶给的。那时多少钱一个已经记不起来,我想应该不贵,否则我们家是吃不起的。这月饼是奶奶在城里工作的外甥孝敬她老的,奶奶舍不得吃,过完节才分给我吃的,这也是奶奶招待完客人之后才有的事。奶奶初次给月饼吃时,是用切菜刀把一个月饼分成四份,每次一份,且两天一次。因此,每天放学回家都跟在奶奶后面转。奶奶走到哪我就跟到哪,成了奶奶的跟屁虫。
奶奶知道我的意思,每每这时奶奶都会说:“说好的两天一次,不能变。”我也每次都是两眼直直的,傻傻的望着奶奶,痴痴地等待着,等待着奶奶改变注意。
其实奶奶存放月饼的地方我知道,是在一个相当开放的地方。我们那地方穷山僻壤,穷得像棍儿括一样,没有一间房子,全村清一色土窑,都是依沟而建,平地凿坑的天井窑院。就在奶奶住的窑洞里,墙帮上又挖了小窑洞,外边安了一个小门,也没有上锁,这主要是防猫偷吃东西而设。月饼就放在里边,搬个板凳站上去就能够得到。但我不敢私自去拿,我知道被爷爷发现的后果。上次就因为做小聪明,以为不会被发现,结果小屁屁得到了爷爷五指金条的奖励,几天睡觉都得趴着,吃饭都不能坐。
那个时候家家都穷,“中秋”节过得都很简单。但有节的样,很有节的味儿。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会炒几个鸡蛋,下一碗红薯面和白面两掺的“花面条”。我们这些孩子光想吃从城里买来的好东西,在这个时候能吃块月饼感觉就像过年,心里高兴的屁颠儿屁颠儿。至于节的含义全然不懂,只知道过节就有好吃的 ,有好吃的就是过节。
长大了,整天疲于生计,对“节”也没有多少概念,往往是知道过节了,实际节已经过去。真正使我对“中秋”有深刻感悟的,是十几年以前的一个时期。
那时,我同样还是为生计,在城里经营了一个小生意,经营的商品有专营有、有代理,除过卖东西,其他都有上家说了算。每到“中秋”之前的一段时间,满脑子都在想“中秋”怎么过。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做着过“中秋”的规划,谁不与时俱进,谁就有可能得不到关照,谁就将被淘汰。买什么品牌的月饼,什么馅儿,什么价位,在哪个酒店请客,什么时间,邀请谁参加都要经过一番斟酌,或是找人参谋。稍有不慎,都会前功尽弃。风气如此,谁能跳过?月饼市场购买者货比三家,纵向攀比;经营者新品辈出,价格攀升。榆木疙瘩的我做这事比干活还费力,比上学还劳心。累得腰疼,难得想哭,过个“中秋”就得扒层皮。本是阖家团圆,举杯赏月的传统佳节,却被一股歪风搞的佳不佳节不节。过节是过人,过人脉,过关系,过智慧。节日过后,精疲力尽,心底淌血。一个“中秋”节,难过多少人?怎能一个秋字了的。
现在退出商贾行列多年,对节又渐渐地模糊起来。若不是孩子们嚷嚷着去饭店吃饭,还真的把“中秋”给忘了。看着满桌子坐的都是自己人,不由得又是一番感慨,过去“中秋”大酒店人请人只为人脉,现今“佳节”小饭馆自吃自尽表孝心 。
好一股清风驻“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