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带一本书去巴黎》中的第二要点:从卢浮宫到凡尔赛宫,陈旧的制度导致法国的君权走向崩溃。
俗话说,物极必反。文明与野蛮的交替,辉煌与黑暗的碰撞,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在野蛮的泥沼中,文明的萌芽正在积蓄着新生的力量,黑暗的中世纪整整持续了近千年。
而人类也向着文明的曙光艰苦跋涉了近千年。
那么,在中世纪到大革命的这段时间里,法国又经历了怎样的辉煌和落寞呢?
现在让我们离开巴黎圣母院,跟着林达夫妇一起到巴黎最著名的两座宫殿——卢浮宫和凡尔赛宫去看看吧。
典雅庄重的卢浮宫就坐落在巴黎市中心,在它的身上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
因此,卢浮宫被誉为世界艺术的最高殿堂。
与雍容大气的卢浮宫比起来,凡尔赛宫只能算是一座华丽到艳俗的宫殿,然而,它却承载了法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波旁王朝的兴衰荣辱。
凡尔赛宫的建造者,就是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
无论是豪华奢侈的宫廷装饰,还是金碧辉煌的镜廊,都体现出这位太阳王好大喜功的性格。
当然,路易十四确实有足够的的底气和魄力,去修建这样一座奢华而大气的宫殿。
因为法国就是在他的手里,从政教合一的困局中摆脱出来,彻底实行王朝专制,从而成为一个经济上强盛、政治上强大、对外强行扩张的强国。
而且,路易十四还打破了权力的均衡局面。
他强行把法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贵族们都迁徙到巴黎,离开领地的贵族,就彻底失去了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实力,只能彻底依附于君权了。
可以说,在路易十四统治的时期,法国的君权空前强大,甚至达到了“朕即国家”的地步。
然而,波旁王朝覆灭的种子,也正是在他这里埋下的。
中世纪的欧洲虽然很黑暗,但那时的法国,就已经建立起由高级教士、世俗贵族和城市富裕市民所组成的三级议会,与皇帝分庭抗礼。
虽然它并不能真正制约君权,但其中已经体现出民主的雏形。
但路易十四上台之后,却强行取缔了三级议会制度,转而实行高度的集权统治。
从此,国家的命运全凭皇帝一人决定,而法国人来之不易的民主和法治,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
虽然在路易十四执政时期,法国成为了一个空前强盛和稳定的国家,但历史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路易十四强化的,只是一个强弩之末的旧制度。
是一个在本质上并不人道,对底层生命毫不在意的旧制度。
而未来的新时代,只会朝着更人性的方向前进。
在林达夫妇看来,法国原本可以在三级议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司法独立。
完善权力的平衡和制约,从而逐步削弱王权,减少旧制度的成分,渐渐向更先进的制度转型。
从短期看,路易十四的专制政策确实把法国建成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但从长远来看,法国反而错过了从旧制度和平过渡到新制度的最好时机。
在法国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表象之下,掩藏着这个国家已经病入膏肓的事实。
而这也给法国日后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可以说,路易十四留给后世子孙的,并不是一片大好的江山,而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路易十四亲手把一个堵住了出气阀,底下还烧着熊熊烈火的高压锅交给了自己的继任者。
盖子打开之时,就是革命爆发之日。
路易十四的继任者路易十五,是法国历史上最为声名狼藉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一心享乐,丝毫不关心人民的疾苦和死活,只关心自己手中的权力,以及由权力所保障的,在凡尔赛宫里的奢华生活。
这个皇帝有一句名言:“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这简直就是一语成谶,他死后没几年,法国大革命的洪水就汹涌而来,将法国的一切统统淹没了。
昏庸无能的路易十五在位五十九年,临死前,他把皇位交给了自己的孙子。
也就是波旁王朝的末世君主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从爷爷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财政缺口涌现、国内矛盾激化、宗教势力不满、激进教派煽动,简直就是内外交困的无解之局。
面对这个复杂的局面,路易十六虽然有心改革,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法国的底层人民终于揭竿而起,举着大革命的旗帜,冲进了凡尔赛宫的国会大厅。
不仅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也把法国的专制王朝推向了覆灭。
从野心勃勃,建立起君主专制集权的“太阳王”路易十四。
到昏庸无度、坐吃山空的路易十五,再到有心改革,却为时已晚的路易十六。
强盛的法国一步步滑向衰败的深渊。
这场清洁跌宕起伏的兴衰大剧,如果放在其他国家,通常需要几个世纪才能演完,但在法国,只用了区区100年的时间。
究其原因,正如林达所说的那样,随着文艺复兴的传播,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已经被全社会广泛接受。
但社会和人民向宫廷提出要求的渠道,却长期被强制切断。
于是,先进的思想与陈旧的制度产生了碰撞,在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危险的呢?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