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笔记
序言一
关于作者:爱德华·德西,社会心理学家,与理查德·瑞安共同提出“自我决定论”,该理念推翻“奖励是激励行为的最佳方式”,强调“内在动机”的概念。
内在动机:人们为自己而做某事,为行为本身的回报而做某事。
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胜任、联结
社会问题: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蔓延
努力工作-->获得金钱-->休闲,奢侈成为终极目标
这种”努力就能获得想要结果“的思维方式,看似提供了自主:只要按“正确的路径”做事就能成功。但“正确的路径”就会限制心理自主,是人们丧失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正确”但不想做的事和“不正确”但想做的事,你会选哪个?
序言二
将动机比作食物,单一奖赏=偏食,会导致不良后果。挖掘内在动机,就是如何发现更好更多样的食物来源。
对大多数成年人/儿童而言,工作/学习=任务,完成任务才会有奖赏(工资福利/娱乐时间/赞赏),行为变成了交换奖赏的手段,变成“辛苦的”“需要忍受的”。
>学习首先是解决进一步受教育的问题,比如考上大学,其次才是个人成长,只有极少数时间属于兴趣。”只有完成作业,才能玩游戏,看电视或课外书。“(娱乐成为一种奖赏)
奖励影响/分散了人们对行动本身的感受,更少地体会到行为本身的乐趣。
第一章 “但他是老板”
#权威与不满#
压力造成不良后果->人们需要控制压力,自我约束
控制:给予奖赏或威胁施加惩罚,使犯错的人服从。
#自主与控制#
自主的行为:愿意做,沉浸、带着兴趣与决心
被控制的行为:在压力下行事,与真实的自我产生疏离
分为两类:顺从/反抗
顺从:做别人要求你做的事。”对错“与”权威“”身份“冲突时,人们倾向屈从于后者。
反抗:刻意悖逆外在的期待。
#自我的真实与疏离#
整合:行为与内在自我的一致程度
当行为与自我相整合,该行为才是自主的
真实,就是与自我一致。
本能 vs 自我
(生理本能不等于自我。自我是一种清醒的心理状态,受本能驱使的行为不一定是自主的行为)
顺从:“应该做”取代了“我想做”
反抗:刻意做出相反的行为以摆脱某种状态,这种行为也并非发自真实自我
个体行为不仅受自我影响,更受自我以外其他因素影响。因此行为与自我的一致程度会发生变化。
区分:对自我的自恋型专注,并非真正对自我专注
自恋是一种寻求他人肯定的状态,需要外部的关注(其他人的想法)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是一种被控制的状态,导致人失去与自我的联系,失去真实性与自我决定的能力。
自主与孤独、独立的关系:当人们提升自主能力后,他们变得更加真实,自我调节能力提升,更能与他人建立深层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