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放学时,太郎一脸得意地走进我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张试卷。不用说,这次应该是又得了一百分。可嘴里却无所谓地说着:呐,给你~我夸张地说:哇,又一个一百分,连续三个呦!厉害嘛!书柜里的书自己拿!(我们约定,得一百奖励一本书《哈利波特》)他笑嘻嘻地说:那不行的,得你拿给我。我立马意识到,这是一种仪式,奖励书对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立刻离开座位,打开书柜,拿出《哈利波特》,双手递给太郎,并说:“恭喜你,努力的董奕辰同学!”太郎说:“谢谢,妈妈!”
2.
太郎去小毛家吹葫芦丝,回来借了一本《穷爸爸富爸爸》,看了一些之后,就跟我说:妈妈,这本书你真应该看看!我故意说:这书名上写的不是给爸爸看的吗?你可以推荐给你爸爸呀!他说:书又不分性别的,你和爸爸都可以看啊!
3.
熄灯后,太郎问:妈妈,你会抱怨自己的工资低吗?我说:有时会吧!昨天就跟爸爸说了几句。他说:妈妈,那你会无偿工作吗?我说:那估计不会吧!劳动总要有价值的!他举了书中的例子:书中的两个孩子,起先是每小时10美分的工作而生气,后来竟然愿意每周免费工作3小时。最后竟然开了一家阅览室,每周可以赚9.5美元。我说:那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呢?他说:妈妈,不要为钱工作,要钱来为你工作。
故事一中应用的手段,是从我的NLP导师应童老师那里学来的。她奖励他们家小麦的是蛋糕,我奖励太郎的是书籍。反正,孩子爱看书,书平时总是要买的。作为奖品给孩子,便赋予了书特殊的意义。而且,孩子的成功体验需要被看到,需要被强化。孩子才会越来越自信!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仪式感!
故事二、三中孩子的话让我很意外,突然意识到他的学习能力比我强多了。也许,就是所谓的“空杯”心态,因为他什么都不懂,所以什么都可以学。但最令我佩服的是他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活出学问。
我从来没有限制孩子可以看什么,不可以看什么。我的书和他的书都是放在一个书柜里的。有时他也会翻我在看的书,我觉得这没有问题啊,孩子爱看,觉得看得懂,那就看呗;如果看不懂,自然就不看了,等看得懂了再来看呗。所以,他看的书很杂。历史类的,文学类的,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的等等,都看。我一直觉得:只要他爱看书,总归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