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会看微信朋友圈,从最新的一条翻到上次的最新一条,这样就不会有遗漏,我不屏蔽任何人,这样会显得热闹。
就像是一个逢场的小镇,天没亮生意人就在自家门前摆好商品,吆喝着,很晚才打烊。一天忙累了会出门吃个饭,喝点酒,相互抱怨,第二天早上熬点鸡汤,又会精神许多。街上常会有不一样的车子经过,扬起一阵灰尘,很多投去羡慕的眼神,但久了会想,那些车是他的吗?也就那样。到了饭点是最热闹的,你吃的什么我吃的什么,大家都要拿出来说说:你们今天又吃火锅呀、你吃这些不怕胖吗,健康早餐…茶馆里有说书的,他仿佛什么都知道,每天有说不完的事,让周围的人都受益不少,但我比较同情他,过多的内容堆积在他的脑袋里让他自己的思想无处安身,被永远关在茶馆里了。小镇故事很多,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这就是生活。
这就是生活是一句很好用的话,工作不顺心时朋友会劝:这就是生活,两小夫妻吵架时朋友会劝:这就是生活,小伙给不了姑娘一个安定的未来而分手时,朋友会劝:这就是生活,过了三十还不要小孩被父母痛骂时,朋友会劝:这就是生活。很好用的一句话,只要这句话一出来,仿佛就再也没有反驳的可能,谁能反驳生活。
有一次坐火车,我躺在火车最下层床位,透过窗子望着满天星星,有的亮有的暗,火车开了多久星星就陪伴我多久,而远处房屋灯火通明,却辗眼而过,还在背后嘲笑着:你就快死了,也许是明天,也许是六十年后。我仔细一想,嘲笑的没错。
就像小镇上为生活而忙碌的人们,每天计较的是柴米油盐和别人的眼光,谁会想过自己就快要死了这个事实,后一种烦恼显然比前一种要大,但没有人在意,因为那句话,这就是生活。然后人们又沿着构建的生活轨迹去经历一个个自己给自己设立的障碍和目标,跌倒时喝点心灵鸡汤,成功时摆酒庆贺,直到身卧病床或白发苍苍才会反问自己:我的时间都用到哪去了?然后就开始学习死亡,慢慢的有一些感悟,把感悟告诉身边的朋友子孙:如果让我再活一次,生活也许可以是另一个样子。
学习死亡,才能从容面对人生,才知控制机会成本,才懂欣赏世界的美,才明白什么是爱,进可攻退可守。当然我不反对不学习也可以做到,这个差异暂且不说。
人生中有两个大日子:你出生的那天,以及明白你为何而生的那天。后一种来临时就是学习死亡的开始,开始以后,会发现停不下来,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它意味着需要打破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去重新去考量一些价值,经历一个反洗脑的过程,在几个不同的着眼点上反复立定,以找到一个最佳的角度。找到这个角度以后,再往后的观念就会自动更新,像一个婴儿般成长。
学习死亡最常见的场所是宗教,有宗教信仰的人身上始终装着一把尺子,这把尺子的长度是生死,在对待具体事情时都会拿出尺子量一下,好的事情且不说,量一量坏的事情时,就可以测出一个刻度来,然后与尺子相比较,会发现不是自己想的那么严重,一切就可以得到释怀。非宗教人士学习也得有个场所,最终也要找到一把尺子,这一点和宗教信仰的人是相似的,这个场所便是哲学。知道了宇宙是怎么回事,人是怎么回事,就会分泌出一种大悲的思想,就会变为一个乐观的人,这就是那把尺子,它的刻度也是生死,但是,这是很难做到的,要通过不断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