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通译文:孔子说,我给颜回讲了一天的道理,他从不违背,好像很愚笨。讲完之后我反思观察他的言行,发现他会不断的有新的发挥。看来颜回不是愚笨啊!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颜回应该还活着。
颜回比孔子死的早,编写《论语》是在孔子死了以后进行的。
如果颜回不死,他一定会进编写组的,以孔子生前对他的看重,颜回在编写《论语》过程中也会有很大的话语权。
只是都不成立。
孔子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是由编写组商议的,颜回什么时候在论语出场也是由编写组定的。
孔子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真得那么穷吗?
一定要记得孔子是教人的,不是教民的。
颜回现状。庄子写过:孔子问颜回,你家里穷,怎么不去做官呢?颜回答道,不愿当官;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稠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
颜回来处。颜回父亲是大夫,是当时的高官、贵族,换种说法颜回曾经是锦衣奢食过,只是家里出了变故。颜回是受了打击的,说不定颜爹也交代了“宦海无常”,不但不让颜回终身不要为官,甚至连后人也要求不要为官。
孔子问颜回一定是因为颜回有条件有资格为官的,但颜回缺选择了不去做,这让孔子很意外,“愀然变容”说,“善哉回之意……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但真实原因颜回未必告诉了孔子。
颜回按照当时的法度可以做官,但孔子是老二,上面还有一个残疾哥哥,孔子不行,尽管叔梁纥也有官爵可传,但传不了孔子。
孔子是入世的,孔子不会做颜回。
但无论如何,颜回与穷与贱(民)都是不沾边的,虽已不是大富大贵,但民上之人。
在孔子眼里,颜回是妥妥的一个人。
孔子自愧不如,只是孔子不知道颜回为什么变得这样。
颜回十三岁就入了孔门,曾经是孔子大学最小的大学生,以颜回的世家,颜回是够格的,不然孔子不会让他来的。只是颜回不喜言辞,或者说不善言辞,不要说颜回不愿做官,即便去做,恐也难做好。
颜回轶事。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很久没有回家,在大家的劝说下要回去看看,临走时孔子交代说,遇到雷雨不要在大树下,回到家里不要轻易拔剑。孔子为什么这么交待?以孔子称赞颜回“举一反十”的聪慧还需要说躲避雷雨的事吗?但记载,颜回听了孔子的话,躲过了雷劈一劫。回到家里,看到床上睡着两人,怒冲心生,就想拔剑刺杀,但想到孔子的话,忍了,结果是小姨子来住了,不然就枉杀了。后头看,颜回之所以回去,同门之所以劝他回去,应该是听到了颜妻的一些什么传闻。
中国的历史轶事,能有文字记载传下来的,假的少,真得多。
由此,可说孔子对于君子之说,也是双标或说是多标的,君子知命,颜回虽然学易早,可与孔子言易,但终不知命,也不知人。
因为颜回的个性,不少人说颜回笨,孔子也是心有疑虑,就想办法做个了解,才有了孔子说颜回这段。
结果是,颜回不但不笨,“闻一知十”,还不忤逆,回去之后还能自己发挥,不“巧言令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喜欢。单从师生关系说,这样的学生,没有老师不喜欢的。只是颜回用功,或许是心思太重,到了二十九岁头发就全白了。再到后来,少正卯与孔子争学生,少正卯那边条件好,好多人都去了,颜回是见过世面的,家里原来就那样,颜回不为所动,孔子就更看重了。
颜回之死,直接原因也是因为孔子的书(竹简)在掉到河里,又是冬天,但颜回下水捞了回来,结果病重,再加身体本来就弱,然后就死了。
对于孔子来说,颜回尽了忠。
但前面编写组让孔子说了孝,人的不同尽孝方式,经过编写组商议,认为颜回对孔子也是尽了孝的。
古人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颜回在孔子这里全了,忠孝合一。
只是颜回这一孝不是对父母的,是对孔子的。
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出处虽不是孔子所言,但有心人进行了考证,这句话的根子还是在《论语》和《庄子》,但孔子办学,庄子逍遥,正根还是在孔子那里。
孔子求仁崇礼,做君子,育君子,孔子晚年研易,看颜回看得明白,如颜回不死,教育孙子的恐怕要拜托颜回了,只可惜“噫!天丧予!天丧予!”
世间之事,惟死生为大。
孔子以后,七十二贤人排序,颜回居首,直至被后世追封为复圣,也塑身以陪孔子。
后人说,“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子孙保之”,看颜世家谱从颜回算至今也有八十多代了,也是天予颜回之德了。
人欺人,天不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