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应届博士毕业生张霁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年薪201万”的新闻引爆热搜。
刚毕业,年薪201万,点开新闻看照片,一个帅气的年轻小伙,这无疑让无数网友羡慕嫉妒恨。这完全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公司。然后想想当初自己,毕业后拿着不到5000的月薪,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当你还在为房子首付发愁的时候,人家一毕业就是两百万年薪。
当你还在车间辛苦拧螺丝的时候,人家一毕业就是两百万年薪。
当你还在为生活四处奔波的时候,人家一毕业就是两百万年薪。
……
众网友虽然眼红,但看问题还是比较理性的:高水平人才就理应得到高的回报。这既符合市场的规律,也体现了华为公司对顶尖技术人才的渴望与重视。
虽然说刚毕业,年薪就能到达200万的人,可谓少之又少,但是动辄几十上百万的年薪的还是有不少人的。不过呢,能拿到这一薪资水平的人,相信有95%以上都是集中在高新科技领域。而传统工业领域的,即使是博士毕业,即使是顶尖人才,其年薪往往不到50万,甚至多数是20-30万。这巨大的差距不得不让人感叹。
虽然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事实上,不同行业的“状元”地位其实是不一样的,而且薪资更可能天差地别。就比如前几天的热搜新闻,湖南耒阳考生钟芳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676分的好成绩,名列湖南省2020年高考文科第四名。但钟芳蓉最后的决定却是选择冷门的北大考古专业,这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大部分网友不看好,考古毕竟是个冷门专业,毕业后还可能找不到工作,就算找到了工作,工资也不高。
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当前人们对待不同专业的顶尖人才,态度是不尽相同的,待遇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传统、冷门行业的技术人才确实不如高新技术行业吃香。这也不禁让我联想到,当前国家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为什么咱们国家工匠这么稀少呢?这个会不会跟传统行业对待顶尖技术人才的态度有关呢?
大部分传统行业的技术人才,工作辛苦工资还低,脏、累、穷成了这部分传统行业的代名词,以至于有不少人认为做工匠是不被重视、没有出息的行为。甚至有听说过,有部分行业的技术工人10年前工资4000元,10年后工资才涨到8000元。在现在这么个朝钱看的社会,技术工人只能挣这么点工资,沦落为社会最底层基本是必然的结局。那么在这种不被重视的情况下,“工匠精神”又该从何谈起?
一方面倡导着工人要争当行业工匠,要发扬“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工匠的待遇却没有提上去,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摘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们做个假设,假如这些传统行业对待技术人才也如同华为公司这般重视,工匠会不会越来越多,“工匠之路”是不是会更好走呢?
只有确保技术工人有好的福利待遇、有尊严、有地位、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工匠精神才会有好的生长之基,才能发扬光大。
最后,我也希望国家不仅能培养出更多的工匠,更能培养出像张霁一样的顶尖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