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大家一般都说本地方言,只有在上课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被要求说普通话。
到了高中,班长的大部分女生平时也开始说普通话。而我们男生,除了上课回答问题说普通话,在和女同学聊天的时候也开始说普通话。我记得高中时,最爱做的事就是给喜欢的女生打电话,不为别的,只为听她在电话那头,甜美说一句:喂,你好。每次听到这句话时,心都要甜化了。
上了大学,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普通话成为每个人的必选项,但这些普通话中会夹杂着各地方言的尾音,听上去十分有趣。但我依然保持平时说我们家乡话,只有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才说普通话的习惯。
因为我们家乡话的发音和普通话很相似,即便是与来自不同地方同学交流也没什么问题,没有障碍;再就是,辨识度高,很容易让别人记住我,而且知道我是哪里人。
大一新生一个月的军训结束后,我们开始上课,第一节课,就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上的什么课已经不记得了,当时发生的事情我却记得很清楚。
当时老师找了让同学回答问题,大家都用的普通话回答问题,当被叫到我时,我也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回答了问题,说完了还未坐下,同学们便发出一阵惊叹声:啊,原来他会说普通话呀,说的还不错。我有些得意。
接着老师又叫了另外一个同学回答问题,他站起来,憋鼓了半天,竟然张嘴用方言回答问题,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他自己也感觉得很尴尬。原来,这位同学和我的说话习惯是完全相反的呀,平时说普通话,上课回答问题只会用家乡话来回答。
后来,我还专门和他聊过这件事情,他在上大学之前,不论课上还是课下,不论老师还是同学,大家一直都是说家乡话,来到大学之后,才开始说普通话,那次当他回答问题时,一紧张,怎么也说不出普通话来,家乡话就冒出来了。
当我到大三大四的时候,也基本上随时都说普通话了,毕竟底子好,无缝衔接,沟通无障碍。
说普通话,也给我带来了好处。首先是学校要求普通话必须过二级甲等,当其他同学在苦练zcs、zhchsh的时候,我可以开心的玩红警,考试时,我没有做任何练习,一次过关。
参加工作,又回到了原来的城市,说普通话的习惯,又转变成说家乡话,因为大部分同事都是说家乡话,这样更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当然和女同事依然会不由自主的说普通话。
6月19日,政府下发开展“请讲普通话”主题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做好普通话学习、使用、培训、测试工作,在五大场景中必须使用普通话,即:办公场所必须讲、重要会议必须讲、采访现场必须讲、对外交流必须讲、接待群众必须讲。
普通话是中国语言的正式代表,其普及率高低反映了当地人的教育水平。普及率越高,说明当地教育水平高,对外交往程度和包容性高,而教育水平和包容性和开放交往程度都是文明程度的体现。
在行政机关和窗口单位推行普通话确实加强交流的必要之举,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忘了自己那口家乡话。每当回家,和家人坐在一起,吃家乡饭,说家乡话,那才是一种踏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