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从1.0的单线程的“效率论”,就是人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工具和技术来加快生产,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变成了矩阵型的时间管理2.0模式,事情重要紧急优先排序。直到我看到Rory Vaden(西南咨询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畅销书作家,演讲家)的TEDX演讲,颠覆了一直以来关于时间管理的认知。
Rory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有一类人,他们似乎投入同样的时间精力,却能得到比另一些人更加丰富的成果。他将这类人称之为“超能人士”。
超能人士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从情绪上允许自己,今天花时间去处理那些让我们明天能有更多时间的事情。
给时间怎么做乘法?
时间管理3.0模式提倡“给时间做乘法”普通人在制定to-do list时往往会问自己:今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而multiplier(乘法时间思维运用者)则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今天做什么才能让明天更好?现在做什么能够让未来更好?
时间管理3.0模式在时间管理2.0模式的紧急程度(urgency)和事情的重要程度(importance)之外,增加了第三个更值得看重的维度:
事情的影响和意义(significance)
X轴代表这件事有多紧急
Y轴代表这件事有多重要
Z轴则代表了这件事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一样,一天,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没有人可以在一天中创造出更多的时间,但这正是我们思维的症结所在,优先选择能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
时间管理3.0的“武功秘籍”
通过访谈研究,Rory解码了“超能人士”处理事情时大脑的无意识的思维过程,并且将之整合成为一个模型——“焦点漏斗”。
秘密武器第一步:
面对一堆任务时,首先问自己,这个任务可以不做吗?
我们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是一样的,但相同的时间里,我们选择做了哪些事情,决定了我们能够交出什么样的结果。
秘密武器第二步:
如果不能删除,下一步需要确认的是,这项任务可以进行自动化设置吗?Rory将对这类任务的管理比作投资。
有些周期性重复的任务,像每个月信用卡还款,我们可以花上1小时提前设置银行卡关联,到期自动扣款,这样每个月我们就能省下手动还款的时间了。
假设一次手动还款需要花15分钟,4个月以后,我们投入的1小时,就能开始“盈利”啦。是不是感觉赚到呢?
秘密武器第三步:
如果不能通过流程化设置,让任务自动完成,还可以问问自己这项任务可以授权给其他人做吗?我们常常担心,任务交出去以后,完成的质量会没有自己做的好。
这样的想法也许一次、两次是对的,但长远来看,被授权的人终究会和你做的一样好。
秘密武器第四步:
倘若1、2、3步考量后都是NO,那这项任务就是我们自己需要去完成的任务。此刻问问自己,“这项任务现在必须现在做吗?”
如果是,那就赶紧集中精力处理吧。
如果不是呢?你需要采取“有意拖延”的策略!
有意拖延是什么样的拖延?
同样是拖着一件事情,背后的原因却大不相同。有人是事情本来应该做,但是自己情绪上却不愿意去做,这样的情况是Rory定义的拖延。
而另外一些人则是经过对当前情况的分析判断后,认为此事可以推迟到以后再做,而这则是Rory倡导的“有意拖延”。推迟去做不重要事情的耐心。
拖延和有意拖延看起来相似,其实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拖延是我们明知这件事要立马完成,但我们不愿意去做,而有意拖延则是我们沉心静待完成此事的最佳时机。
换句话说,明知该做不做是拖延,是成功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