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跟大师学语文》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收录了作者(叶圣陶)多个时期发表的关于「作文」的文章。我花了断断续续5个晚上的时间来仔细阅读,希望借以提升作文的能力,果然,书中高屋建瓴的指导解开了我诸多的疑问,也让我对「作文」这件事情有了更透彻的理解。由此我也可以推及同系列其他如《文章作法》、《语文随笔》、《文章讲话》、《文话七十二讲》等都是值得细细研读和品磨的佳作,在适当的时候有必要进行一次关于「作文」的主题阅读,相信定能促使我的作文之路实现阶段性的进步。
李笑来老师曾经说过,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
下面我把对自己产生深刻影响的观点逐一罗列出来,希望通过分享来让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果同时能对你们有所影响,自然再好不过。
- 充实的生活是作文的源头
- 作文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话
- 作文需要兼顾“上口”和“入耳”
- 写作和说话都是表达的工具或手段,有了自己的表白和感兴 才有必要去写,如若没有,则会最终变成模仿。所以我们只须自问有没有话要说, 不用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果真确有要说的话, 用以作文, 就是写出自己的东西了。
- 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
- 我们内蓄情思,往往于一刹那间感其全体;而文字必须一字一句连续而下,仿佛一条线索,直到终篇才会显示出全体。而组织的工夫就是要达到这种企图,组织到怎样才算完成呢?我们可以设一个譬喻,要把材料组成一个圆球,才算到了完成的地步。圆球这东西最是美满,浑凝调合,周遍一致,恰是一篇独立的、有生命的文字的象征。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份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份又必密合无间,不容更动,方得成为圆球。
- 文字可分为叙述、议论、抒情三类。 第一,叙述是议论的基本,议论是从叙述进一步的工夫。第二,叙述、议论二事与抒情,性质上有所不同。抒情就是发抒作者的情感。我们心有所感,总要发抒出来,这是很自然的。 前面说过,抒情无非是叙述、议论,但里面有作者心理上的感受与变动做灵魂。换一句说,就是于叙述、议论上边加上一重情感的色彩,使它们成为一种抒情的工具。 抒写到某地步,自己觉得所有的情感倾吐出来了,这就是最适当的限度。
- 写作的准备功夫: 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还有一种准备工夫必得说一说,就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 什么叫做正确的语言习惯?可以这样说:说出来的正是想要说的,不走样,不违背语言的规律。做到这个地步,语言习惯就差不离了。 现在来说说学一点语言的规律。不妨说得随便些,就说该怎样在这上头注点儿意吧。该注点儿意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语汇,二是语法。
- 知道写作原是说话的延续,写作材料应该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这就把写作看作极寻常可是极严正的事。
- 题目该在文章未成之前做呢,还是在已成之后做?回答是在前在后都一样,因为中心总是这么一个。那么,问题目先文章而有还是文章先题目而有,岂不是毫无意义?我们可以决定地说的,是先有了意思情感才有题目。
- 锻炼语言习惯要有恒心,随时随地当一件事做,正像矫正坐立的姿势一样,要随时随地坐得正立得正才可以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我们要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说一句话一定要表达出一个意思,使人家听了都能够明白; 我们不妨试说五分钟连续的话,看这一番话里能够不能够每句都符合自己提出的要求
注: 锻炼语言习惯的重要性 - 说话有面部的表情和身体的姿势作为帮助,但是文章没有这样的帮助,这就是两样的地方。写文章得特别留意,怎样适当地写才可以不靠这种帮助而同样可以使人家明白。
- 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馀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馀音,那才是好的结尾。
注: 好的结尾 - 说一篇文章里如果具有这两点,大概是可以称为“好”的了;不具有呢,那便是“不好”。这两点是“诚实”与“精密”。自己发抒的文字以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为“诚实”,从旁描叙的文章以观察得周至为“诚实”。“精密”的反面是粗疏平常。同样是“通”的文章,却有“精密”和粗疏平常的分别。
文字里要有由写作者深至地发见出的、亲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写出时又能不漏失它们的本真,这才当得起“精密”二字,同时这便是“好”的文章。 要求“诚实”地发抒自己,是生活习惯里的事情,不仅限于作文一端。要求“诚实”地观察外物,“精密”地表出情意,也不是临作文时“抱佛脚”可以济事的。我们要求整个生活的充实,虽不为着预备作文,但“诚实”的“精密”的“好”文章必导源于充实的生活,那是无疑的。
注: 什么样的文章 才称得上好? - 写话是要用现代的活的语言写文章,不用古代的书面的语言写文章——是要用一套更好使的,更有效的语言。用现代的活的语言,只要会写字,能说就能写。写出来又最亲切。 写话是要写成的文章句句上口,在纸面上是一篇文章,照着念出来就是一番话。上口,这是个必要的条件。上不得口,还能算话吗? 有人说,话是话,文章是文章,难道一点距离也没有?距离是有的。话不免罗嗦,文章可要干净。话说错了只好重说,文章写错了可以修改。说话可以靠身势跟面部表情的帮助,文章可没有这种帮助。这些都是话跟文章的距离。 所谓上口,并不是说照文章逐字逐句念出来,是说念出来跟咱们平常说话没有什么差别,非常顺,叫听的人听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好像听平常说话一样。这得就两项来检查,一项是语言的材料——语汇,一项是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
- 训练的目标在乎像。这话怎么说呢?原来简单得很:你眼前有什么,心中有什么,把它写下来,没有走样;拿给人家看,能使人家明白你眼前的、心中的是什么:这就行了。
- 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 。 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清明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语言, 因为思想依傍语言,一个人的语言习惯不能不求其好。坏的语言习惯会牵累了思想,同时牵累了说出来的语言,写出来的文字。我们普通人难免有些坏的语言习惯,只是不自觉察,在文章中带了出来。修改的时候加一番检查,如有发现就可以改掉。这又是主张修改的一个理由。
- 修改文章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
- 写文章应该通盘考虑,就是想清楚再写,什么叫想清楚呢?为什么要写,该怎样写,哪些必要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是不是还有什么缺漏,从读者方面着想是不是够明白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了确切的解答,这才叫想清楚。
详细的提纲就跟成篇的东西相差不远。提纲越详细,也就是想得越清楚,写成整篇越容易,只要把扼要的一句化为充畅的几句,在需要接榫的地方适当地接上榫头就是了。 - 写一篇东西乃至一部大著作虽然是一段时间的事,但是大部份是平时的积累的表现。平时的积累怎样,写作时候的努力怎样,两项相加,决定写成的东西怎样。
-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