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馨摘要:当前社会压力不断增大,青壮年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被关注,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综合整理了有关于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环境季节、遗传等客观因素导致心理健康问题;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心理问题,对生死的认知错误,“一房三人”的家庭结构使父母的生活重心都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往往会成为孩子“保姆”,这种教养方式使得孩子缺乏责任感,家庭教育较少涉及心理健康方面,因此舆论、网络等不良信息就容易误导大学生,大学生对外界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还是相对欠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关键词: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遗传;家庭教育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一段时期,大学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个人能力的发展会对未来乃至一生都产生影响。而在当下社会,许多在校学生都处于一种心理年龄远低于生理年龄的状态,因此就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了社会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个体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匹配性,是衡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和社会成熟的重要标志,许多研究表明要想更好的促进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有效策略就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但在最近对某高校的203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调查中,我们采用了郑日昌教授编制的社会适应能力量表,结果我们惊人的发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差。203名大学生被试的社会适应平均分仅为6.56,在95%置信水平上适应分范围在4.99~8.14之间,社会适应能力整体较差。在这203名学生中,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女生要强一些,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好一些。
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的整个大学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往往自我同一性较好,对自己有相对准确的定位,能更好的从心理上接纳自己,抗挫折能力较强,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能理性的面对自己、他人、学习、生活和一些突发性事件,因此也会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且社会适应能力较好的大学生在就业、人际方面面临的压力也较小,相反一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例如认知发展主观片面,导致在处理各种事务上有失偏颇;情绪情感波动较大且敏感,导致容易出现自卑、自恋等等问题,并且对人对事上容易产生彷徨、迷茫、不信任等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另外对自己的认识不正确,导致在社会价值判断等问题上出现一些极端的心理和行为。二、环境季节、遗传等客观因素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一)“伤春悲秋”一直是古代中国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现在来看这不再是古人的一种赋诗手段。中医心理学中的“三因制宜”中的因时就讲到要根据季节时令来考虑用药和治疗方法,而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美國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DSM)就单独列出季节性精神障碍作为单独的心理障碍,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则不再将其单独列出,而是将季节性精神障碍归并到情感障碍中,称其为“情感障碍伴随季节模式”,其特征主要是有规律地在秋冬季发生抑郁,春夏季症状缓解或者呈轻躁狂,抑郁和躁狂两者交替出现。季节气候的种种变化往往会使人的生理发生变化,以秋冬两季为例,由于日照时间变短,“褪黑素”(促进人入睡,但过量会让人抑郁消沉)分泌相对增多,会导致人的情绪低沉,多愁善感。
(二)人格方面,有些非良性人格使人对一些疾病具有易感性,例如日本著名的精神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森田正马认为疑病素质是人患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性格内向,自省力强,对身心状态和人际关系异常敏感,并带有自我贬低的负性自我评价倾向,常把常态看作病态。类似疑病素质这样的非良性人格就会使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上升。三、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心理问题(一)对生死的认知错误,在大学期间有部分会经历重要他人或朋友的离去,大多数父母会忽略生死观教育,而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程度比较大,这些都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害怕死亡,且可能出现无法承受由于重要他人的去世带来的伤痛,严重者甚至失去生活信心一蹶不振,意志低迷。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都会走向死亡这个终点,这是万物的固有客观规律,我们应敬畏生死但不应过分害怕生死,不能使它影响了我们正常的生活。(二)对责任感的缺失了造成人际交往问题,现在社会“一房三人”的家庭结构使父母的生活重心都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往往会成为孩子“保姆”,这种教养方式使得孩子缺乏责任感,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这种对责任的漠视反应在对人对事上,就会产生各种人际交往障碍和自我认知障碍,造成自卑、缺乏自信、意志消沉、自尊心严重受损,严重者甚至导致了人际关系封闭,这类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与宿舍其他成员的关系也十分紧张,而他们大多不会从自身寻找问题,不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以至于无法从根本上改善问题,进而就发展成了心理问题。(三)家庭教育较少涉及心理健康方面,因此舆论、网络等不良信息就容易误导大学生,大学生对外界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还是相对欠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使得他们会被一些非良性的网络信息诱导,认为有心理问题是很酷的事,甚至有些大学生逢人便说自己患有抑郁症,且轻视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自残等的严重后果,向外界传达自己想自杀、自残的信号来博取关注。而网络上一些不正规的心理教育知识,也误导了一些原本仅有一点心理困惑的的大学生,使他们自诊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使部分人因此意志消沉,难以从中摆脱,最后造成了心理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希望在大学这么宝贵的时光里,即使希望一个个落空,我们也能坚定沉着的对心理问题说“不”。
http://blog.sina.com.cn/u/653310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