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一处游乐场,青年是一条赛道,中年是一个竞技场,老年是一场高尔夫,而人是割裂不了童年甚至是超越不了童年的。在童年的养育过程中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天,家是孩子爱的宅基地,父母用接纳,尊重,理解来浇灌孩子这颗嫩芽,用倾听,共情来承载和包容着孩子的任何状态,用阳光和雨露照耀滋润着孩子这个幼苗,抚育他们茁壮成长后能很好地去适应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
幼儿时孩子对父母是全然的依恋,我们要伴他吃伴他睡,着重从生活习惯上培育他,儿童时,我们主要伴他学习,要着重培养他好的学习习惯;青春期时孩子往往会极力摆脱家长的陪伴,这时候我们就要从心灵上多陪伴孩子,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理解他的种种稚嫩而不成熟的想法;成年后我们则要慢慢退出孩子的天地,放他们自由高飞了。在这个过程中陪伴是最高的境界,分别是陪、伴、信三个层次,陪为量,伴为质,信为果,这应该是父母和孩子一生的必修功课。
而教育孩子是全家总动员的事情,绝不是孤军奋战或各自为政,更不是权利斗争,而一切的教育前提都是建立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亦或是师生关系。纵观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中,绝大数都是讲权力关系,浆糊逻辑更是家庭权力关系中的思维惯性,只讲理不讲情这种亲子关系互动模式更多的是要面临战争的风险。要改变这种现状更多的是心里的认可和自我的反思,就如贾平凹说的相信会带来无限的力量。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