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的文章发出来之后,后台收到很多留言,有一些令我始料未及。
有小伙伴在微信后台留言:
刚在网易拜读了您的文章,处处戳中我内心。我这段时间也一直在考虑裸辞,但正是因为你文中所提到的责任让我纠结纠结再纠结,我没手艺,没文化,可我想做我自己,无限迷茫中。37岁体制哥。
我感到悲哀的同时也感到欣慰。
感到悲哀的是,我们很多人都已经被生活压抑得太久了。
在责任和自由面前不得不二选一的时候,很多人都选择了责任。我相信如果现实非得逼着我去选二选一,我也会选择责任。幸好这个时代给我们撕开了一条口子,让我多了一些选择的机会,我没有成为体制哥:等到把该履行的责任都履行完了,等到真正实现财务自由了,再去做自己,再去实现年轻时候的梦想。
但那时候的我,还真的是我自己吗?我还有那股子冲劲吗?我还能有年轻时候的勇气吗?
我们从小就活在组织中。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群人生活,我们习惯变成组织中的一分子,我们习惯变得跟别人一样,明明是无数个性特异、禀赋不一的学生,在学校却偏偏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成绩。长大后我们也会进入到各种组织,按照组织的要求成为其中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成为一个好员工,唯独不是成为最好的自己(当然在组织中,人也能够成就自己,但那样的成长跟自己想要的,毕竟还是会有差距)。直到有一天我们可能就跟体制哥一样,“泯然于众人矣”,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特点。
所以很多问题追究下来,并不是我们个体的问题。但是我们改变不了世界,那只能从发现和改变自己开始;我们拯救不了世界,那只能从拯救自己开始。
感到欣慰的是,自由是人的天性,即使是被压制多年,内心的那团火依旧还没有灭,只等着一阵风或者一股劲,就能燃起燎原之声,就能唤醒那个沉睡的自己。
还是那句话,人的一辈子只有一次,没有推倒重来的机会。所以说,什么时候才算晚呢?有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最怕的就是等到80多岁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那时候觉得前80多年白活了,那得多冤得慌啊!
但是我觉得不然。自由的状态只有自由过的人才真正明白。跟很多已经走出来的人聊过,他们都特别享受这种自由的状态,你感觉到你真正属于你自己,你的计划清单里,都是你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人能强迫你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但同时你又清晰地知道你将要去向何方。
所以你说37岁晚不晚呢?一半的人生还没开始呢!
但并不是说当你还想重新再活一次的时候,就不管不顾地扑通一声把自己扔到海里,这样的行为,能够好好在海里活下来的概率也太小了。
去年的一年时间,我一直在不停地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你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你能不能依靠你喜欢做的事情养活你自己?你怎么样做才能养活自己?
之前在财经媒体的时候,我的恩师李杨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越理想越现实。”那个时候我懵懵懂懂觉得有道理,等到我自己在不断挣扎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这句话越琢磨越有深意。
越是高蹈的理想,越是要踏踏实实地去用现实的方式去做。你知道,不代表你能做到。真正的理想主义,绝对不是懦弱地活在自己看似纯粹但其实封闭的精神世界里,活在自我怜惜和虚幻里,对什么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真正的理想主义一定是开在现实主义的土壤之上,才能真正开花结果。真正的理想主义,一定是对于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一定是敢于跟现实死磕,一定是知行合一,正如《疯狂动物园》里的兔朱迪一样,我们想要“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的话,首先得学会“让自己变得美好”。
如果不先把自己问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这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后边很多事情根本无从谈起。
我们一直在说梦想,但是我们究竟为梦想做了些什么?
在离开组织之前,我在无数次问过自己之后,最终得出答案,我就是个写字的,我喜欢写字,我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写字。这样的话我首先得把自己的写作能力真正地提上来,如果我的文字不够好,不足以养活自己,那我就只能待在组织内,安分守己地做个良民。
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去年开始(之前也有坚持,但都断断续续),在业余时间我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我办了国图的卡,一有空就去那儿看书、借书,写读书笔记,记日记,我一个记日记的word文档,零零碎碎写到现在,如今已经写了十几万字。
我是幸运的,赶上了内容不断被重视的时代。在去年5月份的时候,我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刚开始,出于财经媒体人的思维惯性,每天做重大新闻资讯的梳理和解读,那时候还在上班,每天早上6点起来,搜集整理重大新闻资讯,7点半发文,8点钟去上班,这样坚持了三个月之后,发现收效甚微,于是改成每天早晨做财经评论。后来慢慢脱离媒体的岗位,于是开始我手写我心,想到什么写什么,完全处于自由散漫的状态,有时候懒惰,半个月不更新一篇,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积累了近一万粉丝。
去年9月我开通了今日头条账号,之后陆续开通一点资讯账号、腾讯媒体账号、百度百家账号、网易自媒体账号。
去年年底,好报(自媒体大号)开了一个“每天写作500字”的群,我如获至宝,每天通过这种与大家互相监督和鼓励的方式逼着自己写作,写作的强度大大加强。
人在安逸的环境下是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潜能的,我也以为懒散惯了的我会坚持不下去。但后来我逐渐被调动起来,每天写到500字的时候才刚刚嗨起来,一不小心就写到2000多字。虽然也经常出现太忙、不愿意写、毫无感觉的情况,但毕竟是坚持下来了。
今年我又开始了第二期的写作,成为了好报的专栏作者。我的计划是坚持一年“每天写作1000字”。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现在的我,除了坚持不断地训练自己,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2016年,前期的布局起到了作用,我在微信和今日头条陆续拿到了原创标,在今日头条的阅读量达到了46万,在网易有了近3万粉丝。除此之外,因为写了几篇反响不错的文章,还受到浑水自媒体平台、360自媒体平台等的邀请,成为他们的种子选手。
去年年底,跟以前的同事一起开了一档音频栏目——“9号声音”,如今已入驻了喜马拉雅、蜻蜓等音频平台,并且得到了很多热爱文字和声音的人的喜欢,感谢那些支持我们的人,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还有那些已经从组织里出来的,低调的独行者们,他们大都选择了自己创业,也有一些跟我一样,成为内容创业者,他们的扎实和勤奋,让我汗颜,他们阶段性地成功,也让我看到了信心。
如今,我有两个公众号在管理,有五六个平台正在勾搭,我每天要不断地看书、写字,不断地出去参加新媒体的活动,不断地作为自由职业者参与到各个创业项目中,有筛选地接一些写稿的小单子。
在媒体的时候,曾经被稿子逼得差点抑郁,有时候一熬一夜,到最后的时候看到稿子就想吐。曾经有段时间,我都想换职业,我最喜欢的文字把我恶心到了。如今我再也不用熬夜,每天早上六点多起来,习惯散漫地写一点东西,我终于又能享受到文字带来的乐趣。
其实真的比上班的时候还忙,并且付出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回报,但是我依旧如此享受着这个过程。
我依旧写得不够好,写作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越写越知道文字太值得敬畏了。我依旧还是会懒散,有时候状态也很差,收入也不稳定,但我依旧“坚定地相信未来”。
本科跟风选了工商管理专业,我不喜欢,考研的时候坚定地选择了最冷门的古代文学。现在的我依旧感谢当初的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乐在其中。我想若干年后,我也应该会感谢现在的我,做出了这样一个选择。
越理想越现实。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不对,梦想一定是要有的,当我们真正为此付出并享受其中时,梦想也一定会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