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两年里,我潜心修炼并着力提升自身的同理心与包容性,自认为已取得显著进步。然而,半年前好友汪洋先生指出我的同理心仍有待加强,虽然我当时并未完全接纳这一观点,但最近的几桩事件让我意识到,在这个领域中我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举例来说,一周前我参加了由好友高老师组织的电影《红色恋人》25周年首映礼活动,她通过导演渠道为我们三位并不相识的好友获取了内部票。其中一位年逾退休的大姐热情开朗,初次见面就主动添加了我的微信,并分享了她对红色题材影片的独特见解以及那个年代带给她的复杂情感——既有深深的热爱,也夹杂着些许遗憾。我立刻感知到她是一位拥有丰富人生故事的人。
次日,当我浏览朋友圈时,发现这位大姐一天内发布了大约10多条动态,多数为转发的小视频。由于我已将频繁发布广告信息的朋友屏蔽,对于如此高频更新的状态感到不适应。犹豫之后,我选择了删除这位大姐。然而到了晚上,我在洗碗的过程中对此事进行了反思:尽管她转发的内容较为频繁,但她所展现的热情、真诚和无害特质,使我意识到,简单粗暴地删除她并非礼貌之举,甚至可能对她造成伤害。于是,我决定重新加回她,整个过程大姐也许并未察觉。
当天夜晚,我和好有汪阳深入探讨了此事。他没有直接评判我的对错,而是耐心阐述了几点见解。这些观点犹如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同时也启发了我对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思考。我认为这次经历颇具意义,因此选择将其分享出来,让大家看到成长是如何步步积累的,以及具备成长心态、积极思考习惯以及耐心的重要性。我们共同探索更多的成长路径,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首先,关于“仁者爱人”的理念,汪阳的观点强调以怜悯和爱心去观察他人,这样才能更容易洞见他人内心的需求,进而产生悲悯同情之心。反观自身,面对大姐频繁发朋友圈的行为,我起初并未体现出足够的理解和关爱,反而陷入了自我视角的审视和挑剔。
此时,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仁者不忧”,过去我一直未能理解其真谛,而今似乎找到了答案。真正的“仁”不仅代表善良和宽恕,更蕴含着基于智慧的同理心与爱心。一个具有高度同理心的人能穿透表象洞察本质,耐心解读他人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接纳和理解他人。当我们用全面和整体的眼光看待他人时,同样也会如此对待自己,从而使内心更具弹性和包容力,学会接受改变可变之事,接纳不可变之物,忧虑自然减少。
再者,谈到“不要放大缺点”,人皆有优缺点,我们往往容易因为看到他人的不足而忽视其优点。当我尝试用全局思维去全面了解大姐时,我发现她朋友圈转发的诸多内容涵盖了国际形势、生活常识、文学艺术乃至人生哲理,价值观积极正面,反映出她是一个思想独立且富有深度的人。她的分享并非为了刷存在感,而是希望向周围人传递积极能量。
此外,“用人之长”的观念教导我们在团队协作中要具备包容心,接纳那些虽个性不合但却在特定领域独当一面的成员。就像孔子提出的“不因人废言,不因言废人”,不应因某个人的过错或片面言论而全盘否定他。我想今后当我遇到令我不悦之人时,我要提醒自己不要仅凭一点就全然否定对方,这有助于消解愤怒情绪,并促使我去发掘他们的闪光点。
最后,“外面没有别人”的领悟意味着在面对不喜欢的人时,应当深入反思,看看我不喜欢的他们的某个点,是否也存在于我身上,因为有时我们对他人的不满可能源自对自己相似问题的不接纳。比如,我因大姐频繁发朋友圈而有所抵触,实际上反映了我自己对他人看法的过度在意,渴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然而,通过反思和调整思维模式,我开始欣赏大姐那种不在意他人眼光的生活态度,这也促进了我个人的成长。
知易行难,总结了这些道理,如何用在生活中,工作中呢,办法之一就是温故而知新,经常打开这篇文章看看,经常提醒自己。
这篇文章是我所有文章里面,打磨时间最长的一篇,过程中汪阳也给了一些很好的修改建议,又经过数十遍修改,每一遍修改,都能做出一些新的调整,以及新的发现,新的启发和收获,这个过程中,我的耐心也在一点点提升。
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何才能把深层的想法,用简洁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呢,这是写作需要攻克的难关之一,怎么办?要有耐心,写不好的,写不出来的,多想几遍,多打磨几遍,或者先放一放,等有了灵感再写,不要急于发布。这种耐心的,反复打磨的,精益求精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耐心、思维能力、写作技巧和能力的一种锻炼。一个人的成长,一棵小树的成长,万物的生长,似乎都是这样的,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日积月累,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所以不能急,但也不能停。
在本文写完后的这些天里,我每次打开朋友圈,再看到大姐的连发的动态内容,我不再排斥,而是发自内心的,觉得她很可爱。我的包容心和同理心,又提升了。
谨以此篇献给汪阳先生,谢谢你耐心地引导,帮我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2023年11月18日
于上海--北京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