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我们一家去鹏鹏家玩。鹏鹏妈妈热情的拿出水果,和各种零食招待我们。
鹏鹏今年3岁了,刚上幼儿园,见到我们来了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刚落座,两个小朋友就热络的玩起玩具。
我和鹏鹏妈妈拉起家常,刚聊到鹏鹏的教育问题,突然鹏鹏妈妈大吼一声:你都拆开干嘛?
我回头一看,鹏鹏把那些零食全部拆开了,挨个儿尝了个遍。好像在宣布:这些都是我的,你们别碰。
鹏鹏妈说,平时孩子没少吃零食,他用得着这样吗,太自私了。
其实像鹏鹏这样的孩子,现实生活中很常见。
鹏鹏把袋子全部拆开,就是在用策略占领食物。这类自私的孩子是谁教出来的?
其实就是父母。
那孩子是怎样一步步变得自私的呢?
自私的缘由
(一)心疼孩子
现在的孩子,物质空前丰盛,不光有父母的疼爱,还有四位老人的贴心呵护,就是谁让咱宝贝受委屈都不行。
上下学书包有人帮忙拧着,公交上位子孩子坐着,回家好饭好菜伺候着。
父母心疼孩子,不忍心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所以父母扛起一切。
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这一切都是你应该为我做的。
《特别狠心特别爱》里这样写道: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
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朝他们索要!
(二)没教孩子“分享”
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拿起一块食物刚要吃,这时候可能妈妈会说:宝宝,来给妈妈尝一口。
孩子屁颠屁颠的递给妈妈,妈妈假装咬了一口,又说:真乖,去给爸爸尝下。
爸爸没吃,忙说:我家儿子这么小就知道分享啦,真棒!去,去给奶奶吃。
孩子转了一圈,终于跑到奶奶跟前,奶奶又说:好孙子,真懂事,奶奶不吃,你吃你吃!
这样的场景,本来是家长教会孩子,学会分享的绝好机会。但是却因家长的“假模假样”而结束了,最终孩子获得了夸奖和表扬,食物却没有分享出去。
这时候,孩子可能会有这种心理:分享并不是真的“分享”,而是装模作样,大家还会表扬我。
孩子的这种心理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一方面,可能打消孩子分享的积极性,因为孩子觉得只不过是在走走形式,大家最终不会接纳他的好意;
另一方面,假设孩子愿意继续分享,但是如果真有人接纳了他的“好意”,可能孩子心不甘情不愿,因为别人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孩子的预期。
有一次,在面馆吃面,碰到一位奶奶带着孙子坐在旁边。
孙子挑给奶奶一块牛肉,让奶奶吃,奶奶表示感谢之后,挑起肉正准备往嘴里送。
孙子不开心了,说:以前给你都不吃的啊,我以为你不会吃·····
孙子边说边哇哇大哭,奶奶忙把碗里的牛肉都挑给孙子。
可孙子还不满意,在奶奶碗里继续捣鼓。
小时候没有教会孩子分享,长大了他就不会感恩,容易变成一个自私的孩子。而自私的孩子,他就像一个无底洞,一点一点把你榨干,还觉得你给的不够。
父母怎么办
(一)别对孩子太好
诗人于戈曾说过:
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香港首富李嘉诚,在教子方面就做到了这一点。
李嘉诚有两个儿子,但是兄弟俩出行,从来不坐家里的高档车,而是挤公交坐地铁。
两个儿子去国外留学,李嘉诚没给他们很多钱,而是让他们去打工挣生活费。
后来两个儿子毕业,李嘉诚没有安排他们直接进公司工作,而是让他们自己出去打拼。
正是李嘉诚对两个孩子“没那么好”,才让两个儿子学会了独立,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爱孩子,不是拼尽全力满足他所有,而是适当的拒绝,给他锻炼和回报的机会。
同理,父母不希望孩子自私,就不能只是一味地“对他好”,而是要为他的未来考虑。
(二)正确对待分享
孩子自私,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真正教会孩子什么叫“分享”。
当孩子把好吃的好玩的,分享给家长的时候,家长应该大方的接受,并且表示感谢,而不是只是试探孩子。
但是,家长想让孩子学会分享,不代表孩子就愿意分享。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拒绝分享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尊重孩子的物权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物权意识快速发展,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变的不愿意和人分享东西。
不知情的父母,会觉得孩子很自私,不懂事。
面对孩子拒绝分享,又哭又闹,这个时候,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强迫孩子去分享,也不要给孩子贴上“自私、霸道”这样的标签。
接纳孩子的情绪,可以让孩子试着讲讲原因,然后陪孩子平静的度过这段时间。
2.询问孩子内心感受
当别的孩子,把食物或者玩具分享给他的时候,这时候,可以借机问问孩子:宝贝,小朋友把东西分享给你,你开心吗?
如果孩子说开心,家长可以进一步引导:如果你把东西分享给其他小朋友,他们也会很开心的。
家长不用刻意说教,点到即可,如果孩子真的不愿意分享,家长也不要强求。
3.榜样法
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阅读绘本,讲讲关于分享的故事。
在故事中,引导孩子看见榜样的力量,让孩子学会分享。
也可以让孩子和更多的小朋友接触。
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过程中,如果有小朋友分享,那么也可以引导自己的孩子分享。
最重要的是,分享不仅不会让孩子失去什么,而是会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总结
谁都不希望孩子成为自私的人,一方面,家长要警惕对孩子过于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另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对的方法去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