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年仅24岁的天才少女张爱玲与大她15岁的亲日汉奸胡兰成结为夫妻,一纸婚书许下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美好愿望。
但是,这段感情如同昙花一现。胡兰成在婚后先后出轨两个女人,张爱玲为此隐忍、妥协。后来在经过一年半的思考后,于1947年以一封分手信和随信所赠的30万元决然收场。
在这段感情里,张爱玲有过热恋时被仰慕、被懂得的欢喜,也有过婚后遭遇背叛和伤害的怅然,更值得称道的是分手时的决然和清醒。
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去成为自己。无论悲喜,这段经历都是张爱玲人生中的华彩篇章。
她因此对人性和男女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洞悉,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感悟。
1.初见: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出身名门,家世显赫,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她饱读诗书,琴棋书画皆有涉猎,是标准的淑女加才女。
胡兰成家境贫寒,然他读书聪明,也是个乡间才子。毕业后在多所学校任职、任教。
不过他并不安于教书,野心和才华齐头并进,以一介布衣,迅速逆袭成汪精卫身边的红人,舞文弄墨论天下事。
他们二人的相识源于张爱玲的一部短片小说《封锁》。胡兰成在《天地》杂志读到这部作品,向杂志主持人苏青要来了地址,执意要去见真人。
但张爱玲生性不喜见人和社交,胡兰成第一次登门拜访就吃了闭门羹,只得了个从门缝里通报姓名的机会。
但意外的是,第二天张爱玲回访了胡兰成。
这次见面,张爱玲在胡兰成那里足足坐了五个小时。这五个小时,大部分是胡兰成在说话,品评时下的文章,夸赞张爱玲的作品,讲述自己在政治上的种种,张爱玲只管坐着静静地听。
她的怯场、窘迫和不会寒暄,让整个人看起来像个不成熟的女学生。且本人与照片有些差距,貌不惊人。
第一次见面,胡兰成对张爱玲并没有爱慕,唯有惊异,惊异于其文与其人之间的反差。
这份惊异让他第二天再次叩响了张爱玲的门。这一次,他得到了接见。
这是张爱玲的天地,室内陈设充满华贵之气,尽显她独特的审美和品味。
这次轮到胡兰成略感不安了,而张爱玲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没有了上次的局促。两个人相谈甚欢,话题由浅渐深。
也许是胡兰成骨子里的风流自赏,他喜欢为自己制造佳话。无论是张爱玲的家世,还是才华,都让他生出攀附爱慕之心。
第二天他便写了一封信给张爱玲,信中称赞了张爱玲的“谦逊”。
正是这“谦逊”二字中了张爱玲的意。因为张爱玲给人的都是孤傲、冷漠的印象,从来无人道她谦逊。
但她自认为自己对世人、对人生的虔诚便是谦逊。这种被理解和被懂得,于张爱玲非同小可。
于是,她回信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从那以后,两个人便常常见面,是知己,亦是恋人。
人生,若只是初见,该多好。
2.热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张爱玲与胡兰成谈情说爱的方式不同于常人,不必花前月下,不必山盟海誓,单是共处一室,说说笑笑,就有不尽的欢喜。
他们恋爱时如初见时一样,谈论艺术,品评文学,总有说不完的话。
张爱玲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谈人生、谈文学、谈艺术、凡人琐事,无所不谈。
她的奇思妙语、她的天真、她的世故、她的细碎的欢喜、她的庄严的感悟、她的深刻的见解,无一不让胡兰成惊叹和佩服,以至于相比之下,他觉得自己言语乏味、毫无生趣。甚至觉得自己枉读诗书,很多东西并未真正地读懂。
张爱玲还有一点让胡兰成敬佩的是她的真实不自欺、忠于自我。
有一次,胡兰成从香港买了贝多芬的唱片,听后并不觉得喜欢,可他不敢说音乐不好,只怪自己音乐造诣不高,硬着头皮一遍又一遍地下功夫去听,做文化人身份的证明。
张爱玲则不同,她不喜欢什么就直言不喜欢,她不喜欢贝多芬,也不喜欢举世公认的大文豪莎士比亚。
她喜欢直言钱的好处,喜欢同情软弱的凡人, 喜欢认同普通的小市民,对被视为垃圾的小报读得津津有味,而这些恰恰是文人雅士所不屑;而在她,却大大方方、理直气壮。
做一个真人比做一个好人更重要,也更难。这是她为人处世的准则,也在其作品中有所呈现。比如《封锁》中,她就表达过一个“好人”却未必是一个“真人”。
胡兰成对张爱玲如痴如醉,他悟性很高,不光领略到张爱玲文学上的才华,更是发现宝藏一般发现张爱玲的无所不知,拜服张爱玲为人处世的真实和纯粹。
他说:“我在爱玲这里,是重新看见了我自己与天地万物。”
张爱玲在这段关系里,则得到了一个能欣赏她、懂得她的知音。
这份懂得让她无比欢愉,灵感爆发。《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糕 阿小悲秋》等上乘之作便是创作于这个期间。
相恋大半年后,他们结婚了,没有任何仪式,只有一纸婚书: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这句话的前两句是张爱玲所写,后两句是胡兰成所写。
才子佳人结良缘,可惜不久后,薄情负心离旧欢。
3. 离别:果断抽身,买单离场
时局变动,日本人和汪精卫大势已去,胡兰成转到武汉工作,谋划东山再起,打造新的政治蓝图。
在武汉时,他认识了医院里的见习护士小周,年仅17岁。胡兰成对小周做起了桃色梦,年长又老道的他,稍微使点伎俩,轻言撩拨,便捕获了少女的芳心。
他俩出双入对,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在他看来一妻一妾是正常的、合理的。不难看出,他骨子里依旧保有这种旧式的、封建的思想。
男人在被女人仰慕和崇拜的时候,才更有存在感和价值感。
无论是身份、年龄还是学识上的差距,都让他在小周面前有了更多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是跟张爱玲在一起时无法获得的。
次年3月,胡兰成回到上海,与张爱玲厮守了一个月。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将自己跟小周的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张爱玲。
张爱玲表示自己不会往心里去。胡兰成说张爱玲是“糊涂得不知道妒忌。” 一向懂得张爱玲的胡兰成这一次是真的没有读懂她。
一个女人再怎么大度,也不会对这种事无动于衷。爱情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排他性,张爱玲无非是在表面上维持她惯有的骄傲和自尊。
同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胡兰成由于此前的身份,开始了东躲西藏的流亡生涯。
即使在逃命途中,他也少不了风流韵事。以他哄女人的本事,成功拿下一个叫范秀美的女人,且光明正大地同居了。
这个范秀美比胡兰成大一岁,出身低微,守寡多年,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持家且吃苦耐劳,把胡兰成服侍得妥妥贴贴。
彼时他仰慕张爱玲的纵横四海,后来他喜欢小周的本色天真,此刻他需要范秀美的体贴入微。
他的一生离不开女人,且是各式各样的女人。既要,又要,是他对女人的期许。就如同《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
当张爱玲思念和担心流亡中的丈夫,一路寻夫追到温州时,胡兰成既无惊喜,也无感激。
张爱玲那些曾经让他痴迷的才华,引以为傲的家世,畅谈艺术和文学时的同频共振,对于此时落难的他,俨然成了高贵的、不实用的,不切实际的奢侈品。
这次相聚,二人各怀心事,生分到如同宾客相待。张爱玲住在宾馆,胡兰成只是白天过来陪她。
张爱玲那么聪慧,很快发现了胡兰成跟范秀美的奸情。只是,以她一贯的矜持和骄傲,她没有庸常女人处理此种事情的不甘、吵闹或哭泣,竭力维持着自己的镇静和体面。
在温州呆了二十多天,张爱玲带着满心酸楚回到上海。
此后,二人偶尔通信,她深知丈夫流亡期间生活拮据,仍然不时地用自己的稿费对胡兰成进行一些经济上的帮衬。
最终让张爱玲醒悟的或许是胡兰成回上海留宿的某晚。那一晚,胡兰成跟张爱玲讲述他跟范秀美的故事,让张爱玲看他创作的《武汉记》,里面多处涉及到他跟小周相处的事。
短暂的相聚,彻底击碎了张爱玲对胡兰成最后的期望。原来,自己一再的退步和忍让,换来的不过是变本加厉地伤害。这种近乎变态的、无耻的行为让张爱玲感受到莫大的羞辱、震惊和气愤。
那一晚她泪流满面,心里已有了决断。
直到1947年6月,胡兰成彻底脱离了险境,张爱玲才寄去了一封分手信。
信中她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劫故,不欲增加你的苦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随信,她还寄了30万元钱,那是她写电影剧本的稿费。
原来,她隐忍许久才摊牌,不过是在等胡兰成度过难关。
在这场短暂的恋情和婚姻中,张爱玲自始至终坚持着自己的善良、仗义、骄傲、和体面。
30万,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使放在今天,她的行为也让人惊叹。为什么被渣男所伤,还要倒贴钱财?
她有她处事的原则,凡事都是光明磊落,恩怨分明。纵然分手,也是一个华丽的转身。
30万,无论外人如何解读,于她自己,只是清醒后的决然,果断抽身,买单离场。
写在最后:
回望这段感情,不禁让人嘘唏,张爱玲到底因为什么要与胡兰成结婚?以她的个性及对情感的理解,只停留在爱情的欢愉中不是更好,何必用一纸婚书来自寻烦恼?
从经济层面来看,她在文坛已享盛名,完全不需要男人养活;
从名分层面来看,她向来特立独行,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从感情层面来看,她早已得到胡兰成来自心底的欣赏和懂得,二人琴瑟共鸣,同频共振。
可她终究是个女人啊,需要婚姻来给予一定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只有结婚才会有一个现实意义上的家,才可以弥补她成长经历中缺失的家的温暖。
只是,命运弄人,她终是如自己笔下的女子,没有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