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你会发现,整本书看下来,书中既没有出现月亮,也没有出现六便士。这个闻名中外的书名只不过是作者“信手拈来”的,借用了这两种事物的比喻义。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深陷在泥里,象征世俗的生活”,整本书表现的主题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其实,理想和现实到底能不能协调,可以协调到什么程度,每个人的答案和感受都不一样。就像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一样,四十岁之前,他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证券交易所做事,是一个典型的经纪人,赚的钱也不多,在别人看来,忠厚老实,枯燥乏味。同时,他有一个高大丰满、热爱文艺的妻子,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以世俗的眼光看来,他的生活虽然不能说有多幸福,但起码算不上悲惨。
可忽然之间,他就抛弃了这一切,跑到巴黎去画画,不再和妻子、儿女联系。远离衣食无忧的生活,朝不保夕,四处借债,却乐此不疲。在这期间,他甚至和资助他的一个平庸的画家的妻子发生了关系,之后又不负责任地、冷漠地抛弃了她,导致她自杀。最后,因为不喜欢这些纷纷扰扰的人和事,他索性来到人烟稀少的塔希提岛,找了一个土著妻子,专心画画,追求精神上的圆满。在麻风病的折磨下,他痛苦、疼痛、眼盲,仍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在房间的墙上画满了生命的艺术。画作完成后,嘱咐妻子一把火把房子烧光!
这样一个为了艺术追求而放飞自我的人,你很难给他下一个全面的定义。他有自私、冷酷的一面,也有狂热、傲慢的一面,他对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过。对于理想,他追求了、得到了,去世对他而言是一种解脱和圆满。看起来温馨体面的家庭生活对他则是一种压抑和折磨,所以他用逃离来反抗。相反,简单贫困的生活于他而言是一种快乐,一种天性的释放。幸福、成功本来就是一种感觉,是当事人自己的理解,外人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这些概念性的词汇。
毛姆以著名画家高更为原型,用更典型的事例和性格塑造了一个追求艺术极致的斯特里克兰,并以“我”这个初涉文坛的作家角度来阐释对理想与现实的看法。随着情节的不断延伸和“我”所见所闻范围的扩大,关于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也在不断深化,一些和主人公一样义无反顾追求理想的人,如亚伯拉罕医生、布吕诺船长都放弃了世俗中人们热衷的名利和地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当然,也有爱慕虚荣的斯特里克兰夫人、库特拉斯夫人、卡迈克尔医生等,他们在现实中随波逐流,对功名利禄汲汲以求,追求世俗的安稳和快乐。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你也并不能说他们错,但总觉得这样的人身上缺少点什么。
在这本正文有二百七十多页的故事中,作者以一个并不十分了解斯特里克兰的作家的视角展开叙述,并不时通过主人公或者其他人的口来阐述理想与现实、崇高与卑贱、神圣与凡俗、社会与自我的关系。这些关系并不完全对立,主人公也没有时下流行的那种主角光环,不高大上,更不十全十美。但也因为如此,这本书也才更有现实意义,也更容易引人思考。
这本书可以写的点有很多,每个点都可以任意发挥,洋洋洒洒写出万言,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更容易引起我的共鸣。现实中,像主人公这样可以抛弃一切去追求理想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选择一边艰难地在尘世中跋涉,一边向着理想不断努力!这大概就是时下流行的那种说法吧,谁不是一边抱怨,一边努力向上呢!
每个人对理想和现实的理解不同,选择也就不同。所谓“求仁得仁”,既然选择了,那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吧。惟愿我们都能攀上自己心中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