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赎罪》,当时看这部电影纯粹因为女主是凯拉·奈特莉。当时没看太懂,今天想重刷这部电影。看完以后,内心有些波动,有了想写下来的想法。
人物、剧情介绍
故事开始于一个很平常的夏日午后,影片伴随着妹妹布里奥妮敲击打字机的声音拉开序幕。布里奥妮是个十几岁的小女孩,短发,富于幻想,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她写完自己的第一部话剧,急匆匆地拿给母亲看。虽然得到了母亲的夸奖,但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急促的打字机,毫无表情的布里奥妮都使整部电影笼罩在压抑紧张当中。姐姐塞西莉亚是个美丽优雅的贵族小姐,虽然和管家罗比一起上大学,但却从未说过一句话。在当时的英国,等级制度还是根深蒂固的,和下人往来有失身份。但姐姐其实关注着罗比,表面高冷,内心热情大胆。虽然罗比受资助接受了教育,但身份差距并没有改变。他还想继续深造真正改变身份,于是把继续读书的想法告诉了塞西莉亚,塞西莉亚有点生气,她并不想和罗比分开。塞西莉亚手抱古董花瓶和罗比相遇,罗比不小心将花瓶打碎,塞西莉亚毫不犹豫脱掉衣服跳进水里。这一幕看呆了罗比。两个人心照不宣,但爱却在两人之间蔓延······
妹妹布里奥妮对罗比也有一些懵懂的感情,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窥见这一幕,内心既嫉妒又怨恨。于是在所有的误会和巧合下,妹妹顺水推舟,作为指正人亲自把罗比送入了监狱。走上了罪与赎的心理路程。影片发生于第二次世界,罗比服刑期满并没有和苦等的爱人塞西莉亚相聚,而是被送去参军,死于败血病。而姐姐塞西莉亚在罗比被抓以后,便和家人断联,成为了一名医生,不幸的是于同年在失事的轮船中溺死水中。
妹妹布里奥妮一生赎罪,直到最后也无法走出来。曾经她是那个思想自由,不受束缚奔跑在大自然中随意畅想的小女孩,因为一个没有证据流于表面的指正,她毁了姐姐和罗比的一生,也毁了自己的一生。
真的是妹妹一个人的错吗?
影片把主要责任都归咎于妹妹,但是真的只是妹妹布里奥妮一个人的错吗?对于影片转折点:布里奥妮的表姐被侵犯一事。其表姐本人就风骚,为了包庇自己的爱人(巧克力商人)把罪行归于罗比。塞西莉亚的哥哥将朋友(巧克力商人)带到庄园,才是一切不幸的开始吧。对于一个十三岁女孩的指正,大家都将矛头指向罗比,否定罗比的为人,不给罗比丝毫辩解的机会。即使罗比从小就生长于此,大家都对罗比的人品了解,但也不为罗比做丝毫努力。那个社会不会对身为下人的罗比手下留情,也没有人肯为一个下等人奔走呼喊。
电影手法上的处理
影片主要以片段的方式呈现剧情。看似混乱,却独特新颖,把整个故事链接成一个整体。在片段转换之间突出剧情重点,避免了平铺直叙式的单调。片段与片段实现了无缝衔接,流转与切换之间自然舒服,冲突与平缓此起彼伏。随着故事的进展,剧情的演变,色彩由鲜明变成暗淡。
电影的不足?
导演对剧中双胞胎离家出走一事轻描淡写,对表姐和商人的暧昧关系也说得不清不楚。有人认为这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如果添加才足够完整。在看剧的时候的确对这个部分有过思考,个人感觉这些部分不够清晰。但看到最后一切都能串联,细心观察人物语言、表情、动作,在细微处能发现一些前因后果。如果将这些看作导演对影片的留白,刻意为之也能说得过去,毕竟加入一些想象理解整部影片还是不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