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一个讲究节日的国家,是在乎传统节日文化的祝福,也是互赠礼品以表示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贵,借送礼物来增加互相之间的感情和亲情。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口的下降,有时候互赠礼品却成了一种无形的负担,在收到礼品时我们更多的是想着再回对方什么更合适呢?无形中产生了对比,攀比,在比较中衡量感情的价值。
礼尚往来”一词来源于《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对此,唐代孔颖达认为,三皇五帝时期淳厚其德而不尚往来之礼,人们在交往中重视施与、施惠而不求报答、报酬;后来到了夏商周三代,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表现为“独亲其亲,独子其子,货力为己”,故而其礼主尚往来,有“施”便应有“报”。可见,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礼尚往来”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学意涵,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普遍规律。
在人际交往中,铭记他人的恩情和帮助,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回报。这种礼尚往来的精神不仅体现了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也促进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际交往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需要遵循这一原则来与他人交往。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陌生人之间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感恩和回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