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都希望发了消息以后对方能立即回复,如果不回,会在心里嘀咕,是不是对方对我不高兴?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是不是哪儿哪儿不对劲等等,反正心里不停翻转,等不到对方回复就觉得不踏实;而我这边,如果先收到对方的短信,也尽量在最快时间回复,以免对方等待,哪怕当时自己并没有想的特别清楚,也会努力最快回复,因为我担心对方会和我一样在热切盼望着被回应。
只是有时候,依然会对立即的回复感到困惑。记得刚做个人体验时,因为觉得咨询师的做法让我不舒服就在几次咨询后决定停下来,当时还不好意思当面对她提出来,只是在咨询结束后发了短信告诉她想暂停咨询的打算。咨询师很敏锐的觉察到我的阻抗并立刻写了一封较长的邮件回复了我,她的回复其实很真诚,热情邀请我再和她见一面,愿意和我重新梳理一下过去几次咨询工作的内容,看看咨询中的困难所在,并且主动提出这次咨询可以免费。但是,当我突然看到这封回复时,我的内心是很抵触的,感到一阵强大的压力扑面而来,逼迫着我需要快速做决定是否还继续一段我不开心的历程,只是我还没有想好,内心对于她的做法感到厌烦又对于拒绝她的行为感到内疚,我需要时间去整理这么多情绪呵。所以,我下意识的就立刻拒绝了她的邀请,这一段咨询就这样结束了。
等到年岁日长,经历的事情变多,我意识到任何事都可以“等等看”。一段关系的经营,一些情绪的消化,都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有耐心等等看,会发现想法和当初很不一样。了解真相是需要等待的。比如:我发的短信如果对方没有立刻回复,也许他没有看见,也许他需要时间思考如何处理,等想清楚了再做决定...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不仅是对方对我不满意。如果愿意等等看,就可以澄清心里的疑问。记得有一阵和S老师发生误解时,他对于我的邮件回复的很慢甚至好几次都没有回复,这让我的内心焦灼不安,猜测他是不是对和我们的合作不满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识到他回复的慢其实有他的顾虑,更多的是对于接受我们学生赠送礼物的不安而不是对于我工作的不满,我的心就放下了。
在时间的长河里,有些杂质会慢慢的沉下去,然后还原河水的原貌。
如果当初的咨询师不是那么快的发短信邀请我回去,而是愿意先给我些时间消化一下咨询中的情绪,或者在收到我的回复后再补上一句:“我愿意等待你的归来!”那我会感到轻松很多,也许就会回去和她继续工作了。有时候不愿意等待,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无法承受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喜欢这句话:事缓则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