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书名:减肥不是挨饿 而是与食物合作
作者:【美】伊芙琳·特里弗雷 埃利斯·莱斯驰
主题:找到进食的真正需求,削弱食物的必要性
【R】阅读原文
不管你对情绪饥渴的反应是轻度情绪化饮食,还是失控地暴饮暴食,这里有四个关键步骤,可以让食物在你的生活中没那么重要。你不妨问问自己:
1.我是生理上饿了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下一步就是尊重自己的饥饿并进食!如果不饿,就继续回答以下问题。
2.我现在是什么感觉?
当你发现自己生理上不饿却在拿东西吃,暂停一下,看看自己现在是什么感觉。这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尤其当你感觉麻木时。试试下列方式:
- 写出自己的情绪。
- 打电话给朋友,谈论情绪。
- 对着录音机说出自己的情绪。
- 坐下来尽可能感受自己的情绪。
- 与咨询师或精神治疗医师交谈。
3.我需要什么?
很多人吃东西是为了满足未被满足的情感或身体需求。如果你是个长期节食者,就会尤其脆弱。缓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成了进食的借口。这里有个简单例子:
莫莉是位自由撰稿人,为了赶稿,工作到凌晨。凌晨三点左右,她发自己正走向楼下的厨房。她意识到自己并不饿,然而却要马上吞下一大碗冰激凌。当莫莉问自己现在的感受时,她发现有沮丧、疲惫和大脑罢工感。她意识到自己吃东西是为了抵抗疲劳和挫败,其实她真正需要的是休息——吃再多的事物也不能代替睡眠。她决定就此作罢,上床睡觉。
莫莉做这个决定前告诉自己,如果还想吃冰激凌的话,明天照样可以吃。她还意识到,冰激凌在完全清醒时吃,比在迷迷糊糊时更美味。
第二天,莫莉写完了故事,并且不想吃冰激凌了——她的需求消失了。
4.麻烦你……?
当你问“我需要什么?”这个问题时,经常会发现只要大声寻求帮助就能找到答案。劳雷尔·梅林是一位成功的家庭体重管理计划改革者,她发现超重的孩子经常很难大声说出自己的需求。我们发现很多成年患者也如此。由劳雷尔·梅林首创的“说出‘麻烦你’”这个方法对患者非常有帮助。
【I】重述原文
what?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见到许久不见的朋友而感到特别激动,然后约着去吃火锅,结果吃到撑走不动道?是否有过一个人在家看电影,抱着薯片一口口的吃到停不下来?是否有过工作压力大而暴饮暴食?
如果这些情况存在于你的生活中的话,那么你可能一定程度上已经见到了情绪性饮食带来的后果。
why?
要想解决情绪性饮食带来的问题,我们最关键的就是找到真正的原因,针对性解决。通过这几个问题,从意识、寻找需求,到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一步步深入寻找根源,来对付情绪性饮食。
how?
文中给出一串问题,来反测当下是否使情绪型饮食:
我是真的饿了吗?我现在是什么感受?我真正需要什么?我怎么满足我的需求?
通过这四个问题挖掘进食的真正原因,并向自己寻求帮助。
举个例子:
疫情期间在家,我经常一边看电视,一边嗑瓜子。这是真的饿了吗?显然不是,但是吃瓜子的时候感觉生活特别充实。因为原本的生活被打乱,我的需求是能尽快让生活恢复规律。所以,我应该到点吃饭,到点睡觉,保证自己的生物钟稳定。
where?
存在情绪型进食的困扰时候可以用,真正饥饿、味觉饥饿不适用。
【A1】联系经历
上周末清明小假期没有出门,小伙伴们在家一起做了绿豆糕、全麦松饼和蛋糕。自从厨房多了这些零食,每过半小时左右,就会借着到厨房倒水的功夫,顺手带一口吃。到正经吃饭时间还是照常吃,一天下来感觉自己不停在出出进进,效率不高,而且睡觉的时候肚子也很不舒服。
反思:
休息日没有做日清单的规律,过的很随性,看了故宫直播,听了几节课,整理了一下最近的思路。没有工作日的紧迫性,就会想通过进食分散这种枯燥的生活。另外,有一定原因是嘴馋、不喜欢看到有食物剩下。
改进:
周末时间需要多增加一些学习任务,即使不做日清单,也要增加一些硬性任务完成。
接受食物的存在,并不是所有食物都要一口气吃完的,要关注自己的饥饿感。
【A2】行动计划
目标:
今日起到本周日,观察自己想吃东西的原因,找到我的饥饿类型分布
行动:
随身携带小本和一支笔,到本周末,每次要吃东西的当下都记录一句话日记,描述当下状态,找到这周出现的进食需求。
可检测标准:
周日复盘本周进食的一句话日记,统计不同饥饿类型,用excel绘制饼状图
奖惩:
每记录一句话日记,都是为下一阶段解决饮食问题提供数据,一步步改善身体状态,持续性养成好习惯,这本来就是最大的激励。
如果没有记录,说明对现状还算满意,需求不足,动力才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