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道四年级小学生的期末考试题火了。
问: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孩子答:这个病人快好了。
就是这道被老师扣了4分的回答,引发了大量医务工作者的“联名发声”——他们对这位“病人”进行了会诊,得出结论:
“孩子没说错,请把这4分还给他!”
当得知“正确答案”是“病人从哪天到哪天体温比较稳定”后,更多非医学专业的网友也加入了这场讨论:
赞同扣分的认为:这是数学试卷,要考核数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考生给出的答案是医学上的判断,没有体现出数学的特性,不得分是正常的。
更多人表达的是不理解:“考试题目应该有答案,但应该是参考答案,扼杀多样性和想象力的‘标准答案’才该‘扣分’。” “客观而言,这道题是开放性的试题,提问的指向并不明确,答案也绝不唯一,在这种情况下,死抠‘标准答案’显然是不合理的。”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道小学生的数学题嘛,犯得着这么认真吗?
如果只把它当做一个小孩子小学生涯中一次普通的答题,这事儿真不大;但网友们之所以大张旗鼓的讨论,更多的关注点还在于“标准答案”——这种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教育思维,经过了一代代人的认知调整,正在逐渐松动。
是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还是接纳“带有温情和同理心的多样性回答”?
这个问题不仅并不简单,而且非常重要。
在新书《家庭教育,光有爱还不够》中,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心理学导师黄启团甚至认为,追求标准答案是一种“一旦被接受,会伤害孩子一生”的“病毒性信念”——
病毒性信念也称“限制性信念”,是指想法中隐藏了某种限制,限制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让人生的选择变少。
所有让我们人生过得不开心、不快乐的东西,都是思想中毒的结果。
不就是个标准答案嘛,咋还能扯到人生快不快乐上?
大脑的一个重要工作原理是追求节能,简单来说,就是能不思考就不思考。因此人们总喜欢寻找标准答案,跟着标准答案走就可以不用思考了。而习惯于标准答案的大脑会慢慢固化,一个固化的大脑是很难适应变化的。
数理化也许有标准答案,但人生没有。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变化的环境,要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最好从小训练大脑的灵活性。
一方面是大脑本能的“偷懒”选择——要对抗,不容易;一方面是适应未来发展必备的“灵活性”要求——很重要,不能不重视。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较真儿的医生还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网友,都是敏锐的发现了现行教育体制中依然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想要借这个机会,推进改变,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从教育中获得面向未来必须的思考和生活技能。
人的思维一旦固化,就会变成思想的囚犯!
这真不是危言耸听,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脖子上挂大饼的孩子”,到学校里老师没给答案就判断不了自己到底对不对的学生,再到生活里“顺我者点赞逆我者不看”的杠精,都是“思维固化”的受害者。
你说读书很重要,他偏说某人小学毕业也照样当大老板;
你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偏说自己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也活得好好的;
你说原生家庭最能影响人的发展,他偏说朱元璋当街乞讨当皇帝;
你说知书达理的女人是一个家庭的福分,他偏说父系氏族社会比母系氏族先进;
……
思维固化最可怕的,并不是处处跟人抬杠人际关系不好,而是把自己陷在“唯一”的念头里,看不见事情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可能。翻翻历史书,惨痛经历数不胜数:
守株待兔的宋人,用“眼见为实”隐藏自己的懒惰;
按图索骥的相马人,只会被众人嘲笑的;
死守“仁义”的宋襄公,等楚军打败还执迷不悟;
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人的固化断送数十万人的性命;
……
别以为这些跟你没关系,卡在“好学生”人设里、因为成绩下降就想不开的孩子,嫉妒同事的优秀、用不正当手段参与竞争的职场人,从小听话却在关系里被疯狂PUA的女子……
要知道,被学校里的“标准答案”固化的,远远不止考试作答,习惯了“总有一个标准答案”的人,会不由自主的把所有问题都简单归类,遇到了超出自己认知的情况,轻则不知所措,重则恐慌放弃。
如果你不想用标准化答案囚禁你的孩子,那就要尽可能地不给孩子标准答案。
但是,说“不给标准答案”容易,“该怎么做”才是最大的考验。
好在,经验丰富的黄启团老师也给出了他的建议。
1、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请告诉孩子这是暂时的。
千万别小看“暂时”这两个字,它为孩子开放了一种可能性,让孩子的人生更加开阔。
有一道题不会做时,说“你只是暂时还不会”——既然是暂时的,随时都可以改变,“不会”就可以改变;
看见别人做得比自己好时,说“你只是暂时没做到”——虽然距离现实存在,但重点在于变化的可能性;
遇见问题是正常现象,但一个“暂时”,就让看似“板儿上钉钉”的事实变成了动态的过程。简单一转念,就把注意力从“固化”拉到了“可变”。
2、多用潜能开发问句与孩子对话。
如果你想孩子青出于蓝胜于蓝,当他问你问题时,你最好不要回答他,而是反问他:你说呢?
当他有了一个答案之后,你再问他:还有呢?
当他又说出一个答案时,你再问他:除了这些,还有呢?
这样,他就会把一个又一个的想法说出来,直到他说“没有了”,你还是不要放过他,接着问下一个问题:假如有的话,是什么呢?
就是这么寥寥数字的几个问题,却能打破孩子“就是这样”的自然想法——这正是“偷懒的大脑”最常见的状态——当他被迫一次一次思考更多不同的可能性时,无论原来那个想法是不是“标准答案”,都已经在不断地挖掘中被突破、被超越、被更新。
如果你能经常用这样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孩子的人生就会充满无限可能。
看似简单的问题,每个识字的人都能看懂;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却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关键时刻,我总是想不起来啊!”
难点到底在哪儿?正如这本书的标题:家庭教育,光有爱……还不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