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你自己?
你的语言?你的四肢?你的大脑?还是你的名字是你自己?你的思想?你的情绪?亦或是你的行为?还是你现在拥有的一切物质是你自己?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全面。
还有,为什么面对家人的一句话,你会暴跳如雷?为什么上班就像进监狱般愁眉苦脸?为什么你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为什么你总会做事冒冒失失?为什么你的情绪总不受你控制?你能掌控自己吗?你真的了解自己的生命吗?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工作,你的定义和别人不一样?你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未来的你是什么样的你?
或许,你已经被这么多问题搞得头昏脑涨,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对自我生命的探索,是对自我生命了解以后的描述。
每个人都在用生命创造着未来的自己,可有几人正视过自己?学习过如何驾驭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命能量足够吗?如果没有,那么就像没有学习驾驶就开车上路一样,要么自己被撞得鼻青脸肿,甚至撞死,要么撞向别人。
什么是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如何运作的?没有搞明白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人间没有比这件事更悲惨了。
第二个问题,何为更好?看到什么你就知道你做到了更好?
更有能力?更高收入?还是更多人缘?甚至是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汽车?更漂亮的老婆?更听话的孩子?更高的职位?这是一类定义。
我知道,也有人将“更好”作另一类定义:身心更和谐,生命状态更饱满,幸福的能力更强,情绪越来越平和,眼界越来越宽广,对自己的认知越来越清晰,更加“明理”,更加知行合一。
不同的人生目的当然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两类对“更好”的不同定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你选择哪一类?你平时的言行、起心动念更倾向于哪一类?
我选择第二类,并努力靠近。
因为第一类关注的是“果”,第二类关注的才是“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种下正确的“因”,自然收获正确的“果”。正如《道德经》云: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宇宙的“因果铁律”,永恒不变,真实不虚,关键是你是否清楚如何种“因”。
第三个问题:做什么?
综上所述,与命运抗争的路径应该是:让自己始终保持较高能量的生命状态,孜孜不倦地引导正向思维,完全集中在自己的使命中,却对结果为而不争。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运作生命,创造自己”。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高能量”、“正向思维”、“使命”。
高能量的生命状态:所有生命都有一种状态,就像有的植物郁郁葱葱、茂盛浓密,而有的却枯黄凋零、残花败柳,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人的生命状态当然不是简单的身体强壮和健康,因为,对人的生命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身体,就像霍金,他瘫痪在轮椅上,还无法正常说话,但并不妨碍他精妙而超群的思维,以及他为全人类贡献自己的心灵。
精力充沛和利他思维是高能量生命状态的两个主要维度。
精力充沛的时候,思维敏捷、心态阳光而自信,做事的时候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对未来充满希望,感觉美好。如何让自己一年365天每天保持充沛的精力?这是对现代人的考验。
古圣先贤告诉我们:利他、慈悲、爱,是宇宙的能量,也是宇宙的本源,作为宇宙一份子的人,也不例外。
无论在家里、在公司还是在社交中,能时时事事处处,每一言每一行都为别人找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为全人类甚至一切有情生命着想,这就是利他、慈悲和爱。做到的人被称为有道德的人,做到的人将与宇宙同频,拥有与宇宙一样的能量,古人称之为“天人合一”,按照这个方向走自己的人生,就是借助宇宙能量顺势而为。这是对人生智慧的重大考验。
正向思维对应的是负面思维。为什么我用了“孜孜不倦地引导正向思维”?因为我们都习惯于负面思维,一旦掉以轻心,就会落入负面思维的陷阱。
正向思维和负向思维的区别:
曾经和一位在企业做中层的兄弟聊天,谈到他们的企业状况,就开始讲到:副总如何如何外行,不懂管理,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管的太严…… 我忍不住打断他,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能做什么?”他楞了一下,随即又开始讲:老板如何抠门,很多方面比不上周边的企业,不得人心;平级部门如何本位主义,不愿配合……“如果在你可控的范围,你能做什么?”我又抛给他一个问题。这时,他开始按照我的思路思考,给我讲了他曾经的一个计划,但是因为领导的不支持,最后无果而终。“如果按照你的设想,达成了这个目标,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当他听到这个问题以后,沉思片刻,开始给我描绘达成目标以后的企业状态,整个过程双眼充满兴奋和喜悦,目光坚定而沉着淡定、思维明晰而逻辑分明、充满成就感,和刚才判若两人,从满怀抱怨走向充满激情,呈现了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
负向思维有个习惯性句式:“如果别人(环境)……,我就能……。”这个句式包含两层意思:1、别人(环境)是我的主宰;2、我是受害者。看到没有,自我生命的主宰不是自己,这是负向思维的最大问题。这种思维模式不改变,人生将永远在问题中轮回。
不会游泳,换游泳池没有意义!
反观自己:无论工作还是婚姻,我们正向思维多还是被负向思维控制的时候多?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其实,这两种心智模式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即:“你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使命,是对“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回答。每个人都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但需要用“心”去寻找和发觉。
有人说:40岁,是人生的中场休息。40以前,寻找自己的使命;40以后,达成人生使命。使命,是方向、是动力、是人生航向的坐标。
找到人生使命的人,犹如获得人生的定海神针,拿起将所向无敌,放下也岿然不动。使命达成,则成就、喜悦、分享和继续攀登;走在使命达成的路上,则默默播种、竭力耕耘、幸福地追求着,而不因困难而怀疑、不为外境(诱惑)而动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用过去的经验,指导现在的自己,去走向未来。”是大多数人的死穴。所以,更新观念、心智和眼界,进而改变习性,成为一种当下的必须。——李维(北大软实力教授)
“一个人的世界超不过他的眼界。”看不到生命状态的人,也无法获得高能量的生命状态,而生命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能源。
运作生命,创造自己。运作好现在的生命,才能创造未来的自己。(为什么不是“自己的未来”。感受一下这两者的区别)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