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感悟
前段时间跟我家神兽鸡飞狗跳,我超级崩溃。为了休战,我开始看亲子关系的书,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结论就是:都是我自己的问题!
摘录一部分段落,与大家共勉。
1.孩子经常拒绝跟父母对话,他们讨厌说教,讨厌喋喋不休,讨厌批评,他们觉得父母的话太多了。
【感悟】
原来“嫌弃妈妈话多”是十几岁孩子的典型特征呀,不是自己孩子有问题!我要接受事实,从今天起,我要努力管住嘴,少啰嗦,少干涉,不要自讨没趣,要有自知之明!可是,太难了.........
2.当孩子处于激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去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和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们明白在那个特别的时刻他们的心情。而且,他们希望不用完全说出自己的遭遇,我们也能够理解他们。他们的情绪只会透漏一点点,我们必须猜出剩下的部分。
【感悟】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习惯了孩子的顺从,当孩子做了一些让我们“抓狂”的事情时,我们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怒火,我们无法接受一向乖巧的孩子竟然这么“叛逆”,感觉他们挑战了我们的权威。因此,我们总是忍不住给他们进行引导,甚至还觉得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开始喋喋不休的说教。殊不知,孩子此刻大脑的状态是真空的,心门是关闭的,他们是油盐不进的。我们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地镇压,也不要盲目地教育。我们都得让彼此冷静三分钟,想一想“我现在的行为冲动么?会有好的效果么?孩子能听得进去么?这是孩子需要的么?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想过之后,我们就有了答案。
3.当孩子遇到难题时,他们通常会生气,然后把他们的窘迫迁怒于他人,而这常常激怒父母,然后父母就责怪孩子,说一些事后会觉得后悔的话,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感悟】
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共情,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的,我们要试图理解他们,并积极帮他们寻找应对的方法,不能“跟他们一般见识”,不能武断镇压,那样只会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糕!!!
4.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可以随意用药。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需要谨慎小心是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对于精神药物的施用也有同样的规则。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孩子的品格和人格。
【感悟】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而言,他们已经有了基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所以我们的称赞一定不能敷衍。我们可以夸奖孩子的努力和付出,不要轻易夸赞他们聪明;我们可以认可孩子的进步,不能随意夸赞他们的天赋和资质;我们可以称赞孩子某次的成绩,但不可以夸大其词。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勇往直前的斗志和毅力。
5.愤怒,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样,是一种周期性复发的麻烦。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对孩子说的话,做出的事,哪怕是在打击敌人时都会犹豫一下。我们大喊大叫,辱骂,抨击。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内疚,我们郑重地决定,以后绝不重复这样的行为了。但是,愤怒会不可避免地再次来袭,破坏了我们良好的愿望。我们再一次猛烈攻击那些我们为了其幸福愿意献出生命和财富的人。
对于父母来说,愤怒是一种代价很高的情感,为了物有所值,没有益处的话,还是不要随便发怒的好。发怒不应该招来更多的话,药物不应该比疾病更糟糕。怒气应该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应该能够使父母得到一定的解脱和轻松,给孩子一些启示,对任何一方都不应有副作用。
【感悟】
冲动是魔鬼,我们要淡定,我们要冷静。孩子出现问题了,不能本能发飙,要默念:“孩子是亲生的,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冲动是魔鬼,我不要当魔鬼,我要冷静,我要冷静,我要冷静........”
6.既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很难,那么如果父母能够学会倾听在他们愤怒的外表下所隐藏的担心,失望和无助,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父母不要只针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而是要关注他们心烦意乱的情绪,帮助他们应付难题。只有当孩子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举动。
【感悟】
虽然我们很爱孩子,很想去帮他们去解决问题,但是不要盲目去给予。我们要搞清楚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然只会“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