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我在妈妈再出发的平台上,认识了郭小果——一个善于思考坚持写作的全职妈妈。认识她缘于她的那篇励志文——《从一篇10元到一篇1000元,她用了8个月》,我将这篇文章从标题到正文的每一个字都认真地读了两遍,希望能从中发现作者成功的秘诀,虽然我很清楚,任何成功都没有秘诀可言。
从小果的那篇文章中看到,单纯的个人兴趣到将文章变现,有两件事很重要,一是正确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二是坚持动笔和动脑。写作水平的提升果然还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同样做文字工作,这两点都是我缺乏的。在房地产公司的品牌部门做了五年的文案编辑,写过市场分析,写过产品软文,写过内部刊物,写过老板发言稿,写过品牌宣传册,写过视频脚本……写作对我来说,更像是日复一日的工作日程中依次排列的schedule,只要领导说“写的不错”,便是完成任务交了差;倘若别人夸我会写,我就不敢当了,自己看似专业实则只有的半桶水。
原本还对自己的“专业性”保有一丝肯定态度,然而在离开职场,做了三年全职妈妈后,我不得不接受一个可怕的现实:职场新旧更替如此迅速,我原先的那些微薄的经验积累和勉强凑合的文笔压根支撑不起再就业的简历,在我脱离职业轨道的时候,世界早已悄然变样,并非没有意识到变化,而是不愿意甚至缺乏勇气去思考。就这样慢慢地,我就活成了自己最害怕变成的样子。
可是脑海里又闪现出一句老话:“只要肯迈开脚步,任何时候都不算晚。”在郭小果推荐了主编课堂写作训练营后,我犹豫了两秒钟,然后加入了。之所以犹豫,是因为担心整日因为孩子和家务琐事忙得上蹿下跳的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而后来七周也证明,坚持确实不易!好不容易克服了“懒癌”,却还有“拖延症”等着我。而这两种病,唯有群体间互相督促才能得到一定程度治愈。
七周的课程,可以说是高效而有趣,痛苦并快乐着。积累素材、果汁调配法、结构和逻辑、语言锤炼和细节描写、写作模板、文章修改、新媒体写作,七堂课讲完写作,看似不可能,而主编大人把写作这件事总结地如此精炼和易懂,七步进阶,好像写作的一招一式,表面上是技法上的速成,实则每一步都需要长期修炼,功力才能得以精进。
我的第一篇作业《阿浪》,采访了在旅程中遇到的一位可爱的少数民族导游。如果不是因为身在外地又急着交作业,我可能不会和一个陌生人做如此深入的交流。
我记得那天晚上,孩子和老公呼呼大睡,我通过手机微信采访阿浪到凌晨两点多,第二天上午,热心的阿浪又将剩余的采访问题一一回复给我。无论阿浪是出于对客人的热心还是想借游客的文章宣传给自己,我都十分感激他,愿意花如此长的时间跟我讲他的故事。那天下午,我利用在机场候机的两个多小时,用手机码完了三千字。我深知那次采访匆匆,成稿匆匆,一切并不完美,但这三千字,是我告别职场三年以来写得最畅快的一次,我捧着那三千字告诉自己,带了三年娃,我还可以写出文章!那一刻简直被自己感动到,交完作业我放下手机,从老公手里抱起女儿,使劲亲了三下。一个好记者,要善于和陌生人交谈,一个好作者也是一样。因为那次采访,我和阿浪成了朋友,我们全家也了解了更多纳西族的文化和故事,没想到第一堂写作课让我的旅行有了意外的收获。
第四次作业,小说续写《替身》,算是这次课程的一次小高潮。在这次作业之前,主编大人就说过,每次的小说续写是大家写的最嗨的,也是让大家脑洞大开的一次作业。我想补充一句,还是最压力山大的一次作业好吗!我从未尝试写过小说的体裁,脑洞这个东西,臣妾真没有啊!我想起《小说课》里提到的:悬念、秘密、时空交错、细节、逻辑……很多可利用可把握的点,可是对于我这个菜鸟来说,绞尽脑汁想要编一个故事真是难。我写了一个克隆人的故事,谈不上悬念,缺乏逻辑,只单单在结尾作了这么一个梗。写得够烂,可也用力写了,这次作业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小说写作的魅力,天马行空的感觉是其它文体写作不能比的。而后这篇作业能被简书推上首页,真是意外之喜。记得郭小果在关于“简书首页投稿”分享时说过,简书文章入选首页有它自己的规则和需求方向,被首页拒稿不代表写的不好,上首页也不代表就一定写得好。但是真的被推上首页,心情还是十分激动的,也算是这次课程中一次不小的鼓励。
课程中还有非常重要的另外两件事,一是读书,二是切磋。两者都是阅读,一是通过阅读名家的作品,输入知识,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二是通过阅读同学们的文章,学习别人的长处,开阔眼界,原来同一个主题别人可以写成这样。任何学问都不是闭门造车,唯有交流切磋才更容易找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有更快的进步。跟着别人一起进步一起成长,这是主编课堂最独特的地方。
这篇总结,着实拖了很久,与其说是总结,倒不如说是这两个月来的心路历程。要说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用坚持去换成长,坚持读书,坚持交流,坚持思考,坚持写作,这便是我2017年自我提升的一个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