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关乎人文,化成天下”,坚持文化自信,绘幸福安康之图,铸强国兴邦之基。
文化的力量体现在走出国门充分交流,发挥文化交流“沟通力”。塑造中国文化自信,需要打造交流的平台——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无论是孔子学院的文化走出去,还是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在与国外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我们既有“中国文化月”的辉煌成绩,也有文化领域的错误解读,甚至出现我们的文化被片面化、表面化的情况。文化输出的本质在于传递真实、全面的中国文化,这样方可获得公平的话语权。相比于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好比造船出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国际营销网络,让我国文化闻名于世界。因此,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改变现状,我们必须接受市场规则,顺应海外市场热点,以此来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的力量体现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对文化建设也至关重要。从文化与经济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到现代与传统结合,实现文化事业发展,都折射出文化创新的内涵,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有了新的体现,更让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东西。此外,当前人们的经济水平已经到达一定高度,而精神文化水平却还亟待提升,文化的创新创造便能够满足时代的文化需求,迎合人们对文化的呼唤。推动文化创新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而这些都在传递着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激发文化的力量,应该让文化与时代充分融合,释放出更强大的创造能力。
文化的力量体现为团结一心的凝聚力。“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流出一首赞歌。”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传递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更彰显着华夏民族伟大的凝聚力。无论是在国外的撤侨工作中,还是在国内抵抗自然灾害的时候,中华民族总会以空前的团结力让世人为之惊讶。以核心价值观之风,扬文化自信之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寒风之中有暖流,大疫之前有大义。疫情期间,武汉快递小哥用实际行动汇聚温暖,和志愿者团队协同作战,奋战在疫情一线,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及时周到的后勤保障,体现了国难当前、一夫当关的主流精神。“仁、义、礼、智、信”思想对国家的发展壮大给出了正确的意识形态上的指引。从抗震救灾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到抗击疫情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再到脱贫攻坚的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各族儿女总能奋勇争先,奔走在一线,用各族人民的微光之力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而正是有了这股坚不可摧的力量,才能够让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不断成就伟大事业。如今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中华民族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这就更需要伟大的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托举起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文化之于国如同灵魂之于人,文化自尊的根本在于文化自信的存在。当我们可以守得住自己的文化之根,并能够将它传承、发扬,进而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满怀中国文化自信心,中国文化也将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