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体第二(9节)(以下正文、译文均摘抄自骈宇骞《贞观政要》)
贞观七年,太宗与秘书监魏徵从容论自古理政得失,因曰:“今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理。”
徵曰:“不然。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理,思理则易教。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
太宗曰:“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大乱之后,将求致理,宁可造次而望平?”
徵曰:“此据常人,不在圣哲。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太宗以为然。
封德彝等对曰:“三代以后,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理而不能,岂能理而不欲?若信魏徵所说,恐败乱国家。”
译文:
贞观七年(633),太宗与秘书监魏徵从容谈论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得失,因此说:“如今大乱之后,短时期内国家不可能达到太平的境地。”
魏微说:“不是这样的。大凡人在危难困苦的时候就会担忧死亡,担忧死亡就盼望天下太平,盼望天下太平就容易进行教化。大乱之后容易实行教化,正像饥饿的人对饮食容易满足一样。”
太宗说:“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需要百年之久,才能铲除暴政,废除杀戮。大乱之后想要达到太平盛世,怎能在短时期内实现呢?”
魏徵说:“这是指一般人来说的,不包括圣贤。如果是圣明的君主施行教化,上下同心,人们就会像回声那样迅速响应,事情不求快也会很快推行下去,一年就能见成效,看来并非难事,要是说三年成功,还可以说是太晚了。”太宗认为魏徵说得对。
封德彝反驳道:“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一天比一天浮薄诈伪,所以秦朝专用刑法治国,汉朝兼用霸道来治理国家,都想达到教化百姓而未能实现。他们难道是可以教化而不想去做吗?如果相信了魏微所说的话,恐怕国家会发生败乱。”
注释:
1、秘书监:官名。掌邦国经籍图书著作等事。
2、封德彝:名伦。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初事隋,任内史舍人,为虞世南所信用。隋忘降唐,太宗时,累败尚书右仆射。
PS:
1、本节魏徵的思路看似像“趁火打劫”“趁虚而入”,但本质还是攻人攻心,人往往在缺少主心骨的时候,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教化,这时候的教化效果也应该是最好的。细细回想魏徵很多真知灼见都建立在对人心深入体悟的基础上,不禁突然觉得世间大道相通,万变不离其宗。
2、我们在日常处理事物上,是不是也要多考虑考虑抓住事物的根本,多体察人心,才能理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