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读《哈佛家训》故事,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个小姑娘在一家珠宝店上班,有天店里来了个穿戴整齐,但是从神情看也是被失业困扰的男士。当小姑娘接工作电话时,不小心碰到了乘放钻戒的盘子,钻戒洒落了下来,小姑娘慌忙去捡,男士也过来一起动手,捡完后小姑娘怎么数都少了一枚。她看到男士在往门口走,右手攥紧拳头。
“怎么办?”小姑娘急得要哭了。
“先生”她叫住了往前走的男士,男士停住了脚步。小姑娘不知接下来怎么说了,男士也没出声。那一刻,空气似乎都凝固了。
“先生,您知道的,现在工作不好找,我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份工作……”她带着哭腔说着。
男士回过头转向她,慢慢地,他向她走来,充满歉意地说:“是啊,这年头工作不好找,很高兴认识你……”,说完,他伸出了攥紧的右手和她握手……
在分享环节,我们都觉得这个小姑娘的方法很智慧。在紧急关头也保持了积极的言行。
弟弟说:“我觉得她像王阳明一样厉害”。
我一时反应不过来,这跟王阳明有什么关系?
弟弟接着说:“王阳明就是处事不惊的人,当年他们乘船逃亡时,大家都乱成一团,王阳明问东西带齐了吗?大家说带齐了。王阳明说还有一个东西没带,船上的罗盖没带……”王阳明是在紧急关头保持正念的人……
哦,我回过神来了。不错嘛,这孩子还会迁移联想。我加入樊登读书三年多了,他们也经常和我一起听书,或者选择他们喜欢听的书听,点滴的积累和潜移默化,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知识的种子,静静等待,它们会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