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龙化人到社会系统进化:关于周制3.0的文化思考
文/慈天元
在探讨人种进化论中的“鱼龙化人”这一概念时,从生物考古学的角度能够发现诸多有趣且具有深刻意义的依据。古生物学研究表明,鱼类是地球上较为古老的生物种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鱼类逐渐演化出适应不同环境的特征与形态。例如,一些鱼类开始向陆地进军,其鱼鳍逐渐演化成能够支撑身体在陆地行走的四肢雏形,这一过渡形态的化石发现,为生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提供了有力证据。而在后续的进化历程中,恐龙时代的生物多样性达到了一个高峰,恐龙的某些特征与后来的哺乳类乃至人类可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身体结构的骨骼布局到生理机能的某些潜在相似性,都暗示着生物进化链的连贯性。
从生物进化论来看,生物的进化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选择起到了关键的筛选作用,使得生物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而发生性状改变与物种分化。然而,当我们将视角拓展到系统进化论时,会发现这不仅仅局限于生物个体或物种的进化,更是涵盖了社会系统等多层面的进化。
社会系统的进化有着其独特的方向与规律。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人们以部落为单位,以狩猎采集为生,社会结构相对简单松散,资源分配基于原始的平等共享原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文明兴起,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分化,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体系,如封建制度下的等级分明的社会架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关系、宗教文化等。
而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着社会系统进一步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进化。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社会的生产方式、交流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价值的人本主义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关注点之一。
以周制 3.0 为例,其强调价值的人本主义有着深远的意义。周制3.0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将人的价值置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周制 3.0 体系下,社会治理注重人的需求满足、才能发挥与个性发展。例如,在教育方面,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地惠及大众,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提升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在经济领域,鼓励创新与创业,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为广大民众共享。
同时,社会发展与自然平衡的关系也是周制 3.0 重点考量的内容。在以往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往往出现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导致了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周制 3.0 倡导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遵循自然规律,在发展经济与科技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理念,增加绿色空间,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的绿色转型,使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形成良性互动,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从生物考古依据出发的鱼龙化人所代表的生物进化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系统的进化提供了类比与启示。社会系统如同生物系统一样,在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中发展进化,而价值的人本主义与社会自然平衡关系的重视,将成为构建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基石,在周制 3.0 这样的理念框架下,有望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孔子一生的理想,是恢复周制。但他的理想注定是无法实现的。后儒虽然举着他的旗,却无人要维护周制,也从未想过对周制作系统升级。自从秦始皇一统六国,百代皆行秦政治,进入21世纪,这种情况如果还不能改变,泱泱中华,在制度创新方面确实显得落伍于时代了。在喆学研修的过程中,经过文化对比,我们发现美国的联邦制度,可以看成是周制的2.0版。其核心特征是地方自治,然后全国受统一的宪法约束。周制1.0的权力交接是血缘法统,周制2.0打破了这个局限性,权力的交接主要在财富和声望的基础上实现。两个版本,一个体现的是农业文明的制度性成果;一个体现的是工业文明的制度性成果。当下的世界是后工业时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成熟,随着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的突破,一个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的时代,我们称之为智业文明的时代,正有模有样的向我们走来。于是我们提出了周制3.0社会的构想,周制3.0社会,以权益微积分为算法基础,以三维民主决策为社会事务处理准则,为中国和世界,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道路。在周制3.0系统中,已经成为省份的行政区,就不要再想着自治了。周边国家有认可中华文化,愿意通过公投,融入中华文化圈的,我们理应采取欢迎的态度。至于周制3.0的国体名称,可以民主协商议定。
周制3.0=社会主义2.0=新社会
这样既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的可继承性,也承认了美国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先进性,同时为自身和世界的未来,提供了新的航向。中美国之间虽然有利益冲突,但两个大国都有责任为人类文明的时代升级,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