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你想毁了自己的爱好,把它变成工作就行。可能听起来有点绝对,但对我来说是相当适用的。单从高考报专业来说,班主任就极力建议我们以后不要做老师。几乎没有人给我的建议是跟他本人从事一样的工作,但是大多的她们都曾热爱过自己的职业。
经营自己的公众号之初,确实有一点点跟风的节奏,但更多的是希望有人能够认同我的价值观或者老脸一红的说是欣赏我的才华。如果能因为我的东西有所受益,那我更会觉得无比荣幸。
从成立到现在,最遗憾的是没有保持日更。因为自己还有学习、生活方面的事情需要做,没有时间去寻找大量素材。也没有抱着任何功利的心态,希望公众号赶快涨粉赚钱。我认为我做的是一个放长线钓大鱼的事情,我可以不日更,但我至少会月更。20岁的我,会跟你们说梦想,分享生活。30岁的我会和你们讲职场,聊家庭,40岁的我会跟你们剖析社会,畅谈人生。因为我觉得什么年龄的人就该做什么样的事情,我没必要年纪轻轻就表现得老气横秋,也没必要一把年纪的时候装嫩。这中间可能有很多人取关我,也会增加许多新面孔,不过都没关系,用梁实秋的话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去接你。
我一直想我那么喜欢写作,坚决不当编辑。因为我不敢想象,有一天我要待在一个光线昏暗的房间里,烦躁的挠着头皮想着要怎么为了工作去写稿。毫无灵感,甚至头发都会大把大把的掉。那时候,我可能觉得我最讨厌的就是写作这鬼东西。再者我不是说作家都是不切实际的,但是若让我纯粹当一个写作者的话,我必定是不切实际的。通过看到的一些浅显的表象,加上在一些前辈文章中汲取的营养,就已经足够写出一些还算过得去的文章。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所追求的是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写出力透纸背的好文章。
偶尔看到热点我也想跟你们讨论一下,IG夺冠、金庸老先生的遗憾离世、蒋劲夫家暴……但是我不够了解这些领域,如果没有足够材料支撑,我不想写出不负责任的文章。我到是可以跟你们讨论一下关于个人成长的话题。我发现很多人都会在无形中被贴上一些标签,包括我。
因为外形气质上太娇小可爱,我选择法学一开始就是备受质疑的。像我这样温温软软的,根本没有气场,和法律人根本不沾边,还是当当幼师、学学会计之类最合适了。可我偏偏不信啊!我又不是要跟人吵架,非要看起来五大三粗吗?我为什么就不能学法呢?我坚信没有一种职业只需要一种性格的人,虽然大家看起来好像都有相似的职业性格。现在的我曾在法院实习,参加专业模拟法庭比赛,也帮助身边的人答疑解惑,我认为我天生就适合学法。
也有别人半开玩笑说让我专门从事写作,我也说不可能。因为我深知目前的写作能力还只是中等水平,需要经过时间的雕琢。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认为是时候了,才会考虑做这件事。摩西奶奶72岁才开始绘画,她说:“任何人都可以作画”,她甚至举办了个人画展,每一副作品都价值连城。杨绛先生92岁高龄才开始整理《我们叁》,然而文中却没有死气沉沉的苍白,反而更加温暖真实。所以,我只是在等待时机。
我们那么努力挣扎,就是为了撕掉别人贴在我们身上的一个个标签,因为我们的人生只能由自己定义。当年有人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而现在90俨然已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肖申克的救赎》给我的启示便是只要时间足够长,不可能的事情也可以变成可能。也许现在跟同龄人相比,我并不算出众,但那是因为大家都在最美的年纪。我的主场会在更长远的以后,我要给自己的标签就是自信、独立、大气。我的新笔名行野,就是希望自己的行动能配得上自己的野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无论看起来多么荒诞不经。
作为90后,我确实已经感到很多焦虑,对于爱情无能为力,对于未来遥遥无期。人到大三,如果把大学四年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人生,我已经人到中年。前面是面临毕业的学长学姐,后面是朝气蓬勃的学弟学妹,唯独我们处在尴尬的时间段,只能在无数场合暗叹一句,我们老了。当然这只是笑话,我不会改变初心,更不会恐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