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联想旗下最大的类金融公司正奇金融做学员访谈,两个多月前给公司的高潜骨干上了两天课,前一阵跟我的老大提出想去做个跟踪访谈,看看效果怎么样,老大也比较支持,虽然忙,但这样的事情却是应该要做的。[微笑]
跟七个分属不同子公司的学员聊完,对照柯氏四级评估法,我心里有个判断:现场反应层,从学员的投入度和随堂测验看,还是不错的;学习层的知识点掌握,看起来也抓到了核心要点,课上反复强调的“口诀”大伙儿说的很溜;行动层有些学员提升了自我认知也在实际工作有所调整行为,这个确实因人而异;效果层来看水平更是参差不齐,个别学员因为属下和部门环境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不少学员都说没有想到老师还专程来做“家访”,我心里清楚,这个后续收集反馈的环节非常重要。这个项目前期设计时是按照胜任力模型来的,学员具体需求兼顾得少,都是组织提出的“必须”。虽然课上表现不错,但究竟满足了学员什么需求,坦率地说我心中是有疑问的。好在聊下来结果还行。
回想最近我做的一次的培训,因为我的解决方案来得太快,对真实问题的诊断没有花时间,就着自己的主观臆想和原有的课程,就没去琢磨需求打点的准确性。再加上需求部门怕我因为忙推脱,所以上来就是一通游说,意思是什么都行,不会耽误我太多时间。关键是我还真信了,觉得自己牛逼,精心准备一下,怎么着大家也都会有收获。结果呢?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需求发起者说,做了培训其实也并没有解决问题。当时我心里真是惭愧,浪费了大家的时间,真是对不起大家。人家盲目信任,我怎么就不自知呢?我一直跟同事说,需求搞准确,培训就成功一半了,大家都希望解决问题,通过培训有所启发,验证一些想法,就会觉得有收获。到了自己头上,还是在这个地方吃亏摔跟头。真是一剂清凉药,让我时刻保持清醒。可以不做,要做一定把需求摸清楚。
最近看到对需求的诊断和创新的解决方案设计最出色的案例是七天连锁酒店的商业模式,推荐大家得空可以看看《从不竞争》。即便现实中的七天未必如书里描述得那么好,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极其深刻的。创业是从一个优势入手,在需求和客户价值上做定位和垂直切割,突出优势,将资源全部投入核心能力建设上,其他环节严控成本,而一切之所以成立,跟瞄准的客户群体紧密关联,一环一环衔接起来,支持了七天连锁酒店的超高速发展。此刻回想起来,突然觉得实在太厉害了
在青岛一个项目上,培训结束后围桌吃饭,我记得结束时跟大家说:毛利来自哪里?来自时刻用心琢磨。而琢磨的起点,就是客户需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