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雨大概也下了半个月了,也不知收敛。下雨我倒不烦,反正也不爱出门,正给我一个悠闲宅在家的好借口。烦的是冷,春雨一直下,倒春寒就一直持续着不过去,冷得不敢伸出手来画画。空调还没买,画几笔,哈一口气暖暖手,拿起笔就不想随便应付,画得兴起时也不管冷不冷了。
早几天在画室上传统山水画集训课,十二个小时只有中间两顿饭的休息时间,连着两天,手指手腕就画得有些痛了。自觉有了点成效,连王老师和师姐们都夸赞有了进步,心里喜之不美,所以这痛就不是白痛的。
三十几岁才开始学国画,虽有点迟,也不算晚。在我们集训班,我还算是比较小的,不管是年龄还是资质。有几位姐姐习画是为了退休后有个压身之技,有的是纯属爱好,有位师哥千里迢迢从甘肃赶来,只因为仰慕王老师,难弃心中那点修习翰墨丹青的痴恋。
我刚开始来智绘画室是为了学油画,因为许过愿要为父亲画一副肖像。上次去湄江写生也是画的油画,但奇怪注意力常常被老师的山水画吸引走。也是在那次写生后,我发现自己对色彩真的不够敏感,加上个性不热烈奔放,喜静,心里没有多少需要释放的东西,反而想要沉静下来修修心。我想国画可能更适合我。
王老师也几次劝我习国画,王飞涯老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早年也画油画,已经是很成熟的油画家。但近几年开始潜心研习传统山水画,现师承方严老师。他说油画是西方的,国画是我们老祖宗的,我们有责任传承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并发扬光大。
我没有多大的理想,对于习画,本是当成兴趣。但跟着老师耳濡目染的,也渐渐有了份不放弃的愿望。能学到什么程度不管它,毕竟天资有限,身体也不那么方便,但是每日画上几笔,能修身养性也是好的。但求耕耘,莫问前程。
集训班是每月集训两天,连着上半年。还有七天集训班,更高强度,我怕身体吃不消没敢上。四个月过去了,从对传统山水的一无所知,到现在也能体会到一点点传统笔墨的气韵了。
现在的很多所谓中国画,可以叫画,但不能叫中国画,因为没有遵循传统笔墨理法。习传统山水必朔源到宋元五代,而宋代是山水画鼎盛时期。我们习画就是从了解宋画宋代大家,临摹宋画开始。宋画讲究笔墨气韵,崇尚自然,其意苍古,一笔一墨恰如其分地与真山水的性情相结合,求山水之真,画面之神,神形兼备。
老师常常给我们讲的笔墨理法,要讲究节奏,注意轻重快慢,要重线质,浓淡有别,要有力道。刚开始也不太理解,讲了几个月,练了几个月,也慢慢懂了点。
现在出得外面,看到路旁特别些的枯木心里便欣喜,手指也会不自觉跟着枝干长势游走,腕上暗暗使着劲。习到用心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极致的快乐。
有次上课,坐我身旁的学姐也说过同样的话,她出去看到山石看到树木竹枝也会以手运笔,体会自然万物之美。为着这一点共通的默契体会,晚上下课我们还一起吃了顿大排档。
其实每次上完课都想出去先大吃一顿,因为饿得快啊。画画绝对是个体力活,老师说的要有笔力,笔力下得不得法,蛮力就多余使了不少。所以最近几个月胃口大好,也许是画画的缘故。
虽然画得手腕痛,还是很期待上集训课,众师生围一方桌,讲讲课也讲讲笑话,喝喝茶聚聚餐,很热闹随意,大都是活泼的师姐们聊得欢乐。但学习的浓郁气氛又在明里暗里涌动着,为没有突破苦恼,也为着一丝进步喜悦。结伴儿学习,总是比一个人摸索来得有味,况且,班里的姐妹们都有爱又有趣,我越来越爱她们了。
起起散散学画也快一年了,觉得自己这一年来变了一些。性格更内敛,话更少了。也许是年龄的关系,跟画画无关。我喜欢这种改变,越来越清楚自己是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有时间还是多画画吧,这也是跟自己相处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