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种种法,为渡种种心,若无种种心,岂用种种法”。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一段时期,由于门派中弟子众多,大家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义有着不同的理解、阐述,先后就形成不同的佛教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与大乘与小乘的区别。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hi^naya^na )之相反词。乘(梵ya^na ),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大乘佛教追求菩萨道的普渡众生,小乘佛教强调修炼自我的声闻乘。大乘僧人基本食素,小乘僧人可食“三净肉”。大乘僧人和小乘僧人虽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却因宗派不同,一直争论不休。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华莲华经》、《华严经》、《大涅槃经》、《大智度经》、《中论》、《龙树造》、《唯识三十论》等。
关于小乘大乘在修证与教理上,还存在很多的区别,总而言之,小乘是渡己渡人,大乘是渡人则渡己。如果我们纯粹从大小乘修证方面来理解,就会觉得小乘渺小,大乘伟大,也是因为如此,过去大乘信徒很是看不起小乘信徒。我不好评价大小乘信徒的真实性,修证层次的高低,我只能说说在不同的时间段,到底是什么最适合信徒。我觉得适合信徒的佛法就是最好的,如果不适合,法门再大,也是虚无缥缈的,在这点认知上,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特别是末法时期,魔性时期,通常心里都是比较自私的,即使社会上很多的慈善机构,也是很虚伪的。因此,我比较主张先修己、渡己,然后才能更好的去渡人。这跟自私没有什么关系,首先,渡人需要别人相信你,如果别人不相信你,大家觉得可以渡别人吗?但是,如果强大了自己,成就了自己,用事实讲话,我想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渡人了。与其苦口婆心,花大量时间渡人,还要吃里不讨好,还不如专心一致先渡自己呢?因此,在大家对大小乘佛法基本有了解后,更应该沉思与自己的实用性,不要蛮目的随从,随从会浪费大家大量的时间,大家应该知道,时间就是金钱,与其到时后悔,还不如提早醒悟。
原创声明:本文为灵济堂原创,版权所有;欢迎转载弘扬,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灵济堂”出处。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世上无法,法无定法
缘定法定,缘灭法灭
随缘随法,缘法相生
用爱传承文化
搜索“灵济堂”或长按上方的二维码即可关注灵济堂微信
新浪微博:灵济堂
微信公众号:灵济堂
咨询微信号:JStongzi
咨询及服务邮箱:lingjitangs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