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当代年轻人为什么害怕过年”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
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呢?
“越长大,越害怕回家过年”,这是我最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越临近春节,回家过年的焦虑感就越发浓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回家过年成为了一种负担,再也没有了小时候的热情和期盼。
也许是成长的经历冲刷了我们对糖果、红包和新衣服的热情。
然而回家过年远远没有带来幸福快乐,反而会带一些没必要的烦恼。
尽管如此,你还是会提前买好票,挤着人山人海,不远千里的回到家乡。
因为你知道,那里有你的父母在翘首以盼你的归来。你不忍心让他们失望,一年没见,更该回去看看他们了。
01 年,什么时候变成了灾难的存在?
我们想象中的年夜饭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在一起吃顿饭,唠唠家常,联络感情,好好放松一下,却迎来了各种“逼问”,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工资、情感问题。
不知不觉,大家对于年的感情开始变了,由期待变成了惧怕。
七大姑八大姨看似好心的“问候”,父母看似殷切的“关怀”,其实都在以自己的角度去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有时候,良性的沟通也无法解决问题,说的越多,家人只会觉得我们在外面过得并不幸福。
不知道上面种种,大家是否也经历过,是如何应对的。不过,看到因为害怕过年,吃完年夜饭就打飞的走人的姑娘,我突然沉默了。年,什么时候变成了灾难的存在?
02 年 :成了感情和金钱的压力
单身的不想过年是因为“每逢佳节被相亲!过得不那么好的已婚人士不想过年,是因为过年会花很多钱。远方的游子不想过年,因为一年又完了,没有挣到钱。来回的车票不好买,挣钱不容易,花钱容易!成年人的崩溃都是悄无声息的,成年人的崩溃都是来自于钱的压力和感情的压力
03 年味:太孤独
小时候我们期待着走亲访友是为了压岁钱,为了吃点好吃的,而现在,从初二开始,我们拎着礼物走访亲戚,一桌子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而走出门后,热闹的气氛立刻就散了,有时候一些亲戚只是单纯把礼物送过去说了几句寒暄的话就赶紧离开,有一些关系稍微远一点的就干脆不去了,是我们的时间太紧张还是我们的关系真的远了,我也开始思考,去找问题,也努力的跟父母交流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但得到的却是,在他们眼里我永远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一个不懂得人情世故的孩子,但是谁又了解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呢?
04 我们没有成为你们心中的样子
“谈朋友了吗”
“什么时候结婚”
“什么时候生孩子”
“工资多少”
“买车子了吗?买房子了吗?”
听到这种象征性关心的疑问句,我的内心有一种大声的回答是“管你屁事”。然而我们只能弱弱的不失礼貌的微笑一下,他们不知道,这些问题会把我们内心的尊严压榨的一干二净,不是我们不想回家,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回去面对那些看似关心却是冷嘲热讽的问候,没有人在乎我们在外面过得如何,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和困难,而你们只在乎你们的问题得到怎样的答案,是不是成为了你们心中的样子,如果没有,就是我们不听话,没有听取你们的建议,比如你们安排的“相亲”,你们给的就业指导“考公务员”等。以此证明你们是过来人,你们的话多么有道理。
05 近乡情怯
家乡这个词被塑造出来的感觉一直是温暖的、舒适的、幸福的,不管是街边的广告语、公众号推文还是综艺节目都在这么告诉我们,因为它承载着我们最欢快的记忆,
这是2019年两个网上比较火的短视频:
第一张是“回家的班车”第二张是“我们村的CBD”
不管你是坐飞机还是坐高铁回家,当你换成了这辆回家的班车时,你的心中就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就连呼吸的空气都觉得那么的熟悉。随着车子的缓缓行驶,看着窗外的一切,周围明明是熟悉的感觉,内心却油然而生的凄凉感。
当我们提着行李在村口下了车,就会看到这样一群熟悉又陌生的人在一起谈笑,这时我们的心就更慌了,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打招呼,称呼伯伯还是叔叔,阿姨还是婶婶,我们害怕称呼错,更担心自己带有普通话的乡音被他们嘲笑,只能点头微笑加快脚步走过,然后我们会听到他们在议论,这是XX家的孩子,在XX上班,,,,,,你看这孩子看见我们都不知道叫人了,小时候我还抱过她,,,,,,我们真的想为自己辩解,不是我们没有礼貌,因为我们真的不记得了,我们有时候都不记得高中的同桌,更何况还是我们不会说话时候的记忆。
也许这就是另一种乡情吧!
我知道,现在的现实,带给我们自卑,我们不想走亲访友,因为亲戚朋友问的问题如出一辙,我们厌倦了这些问题。
也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回家的原因吧,因为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抬不起头来,这是内心地一种自卑。
我们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个自卑感,面对他们的问题,我们有时无地自容。
致所有在外拼搏的少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