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两部:
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走出延津的故事。
下部“回延津记”记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一去一来,讲述着三代人的故事。
1、为了寻找那”一句“,也是为了寻找自己灵魂的摆渡人
看到有人评价说这本书是号称中国版本的《百年孤独》,却又不同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人与世界对抗所产生的孤独,而本书中的孤独却是人与人之间所产生的孤独,是寻找和他人说一句话胜过别人一万句的孤独。
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人寻找另一个人,一句话寻找另一句话。
他/她可以是能真正交流,能说得话谈天说地的人。
也可以是真正懂自己的人,言语一句胜似一万句。
但不管是哪种,都是在追寻另一个和自己能说的上话的灵魂,追寻自己的摆渡人。
2、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让别人影响到自己
上部中的杨百顺后换名吴摩西,做过大大小小的活,卖豆腐、剃头、杀猪、种菜、卖馒头等等。
不管是自己父亲,还是邻里街坊,县政府人员都说不上来,老婆还和别人跑了。
唯有天真无邪的养女巧玲能懂他,让他有继续能在世间走下去的希望。
但巧玲走失后,等于懂他的精神支柱崩塌了,所以不顾一切去寻找,其实也是寻找能摆渡他的另一个自己。
下部中牛爱国,在婚姻危机有了隔阂,从开始能交流几句到发展到无话可说的境地,这种孤独尤为可怕。
另外,当牛爱国在面对事情需要找人商量时,发现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商量,内心是孤独无助的。世上那么大,但说得来能商量的人却没有。
不管是吴摩西还是牛爱国,面对亲情淡薄冷淡、爱情充满背叛、友情虚假欺瞒的他,人是活着,但内心却已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孤独。
回首他们孤独的命运,我们是否也需要这样孤独的活下去?是不是能做什么或者改变什么呢?
在孤独无法避免的情况下,需要学会与孤独独处。即使找不到说话的人,也不要让别人影响自己。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心中有方向,内心才不会被外界所扰乱。
书中提到 “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不管是赌气还是什么,我们似乎都容易被一件事带偏到另外一件事。
所以当有困惑时,需要提醒自己不该做什么,真正要做的事情又是什么,内心才能不会乱了方向。
3、回归内心,寻找自己
在这世间,有些话我们无人可说,有些人我们无话可说。
在刘震云这本书里,“话”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桥梁,所以,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
但生活中的,所有人都是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的人,唯有自己能陪伴自己走完所有路程。
所以有什么话为什么不可以和自己说呢?
有知己最好,没有你就是自己最好的知己。
不必为了追求不到外界的声音而无助,也不必为了找不到说得着的人而苦恼。
记住,你永远都是是和自己说得来的人。
就像传教的老詹,一辈子宣传自己的主教,发展教徒,但一辈子奔波操劳只发展了八人,还包括吴摩西一人。
即使外界有不理解的声音,但他内心还是乐此不疲的干着他认为对的事业。因为他内心已有一座宏伟的教堂建筑。
即使外界不认可说不来也没关系,他和自己内心说得来就可以了。
所以,人的一生,当我们以为在掰扯别人的时候,其实掰扯的是自己。
和自己掰扯清楚了,也就想明白了。
毕竟过日子是以后,不是过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