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关于零售方面的新概念,新名词层出不穷,基本上没个几个月都会新面孔出炉,但重最终的结果来看,更多见打雷,下雨的不多。很多新概念新名词还能领骚一两年,短命的几个月便夭折了。无论是无论便利店、无人货架,车载无人货架,社群零售等,都或多或少的遇到了问题,而仅仅在半年,甚至是几个月前,很多还是资本追逐的热点。
当然,有概念的提出,也不是一无是处,毕竟可以吸引眼球,可以让投资人看不懂,可以在各大媒体上多露露脸。很多零售项目不是没有吸引到投资,有些吸引到的投资数额还不小。这说明,前期的这些概念的包装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毕竟认为的区隔出了很多市场和赛道,对于资本来说,占坑也是必要的,因此,有些在风口上的项目,拿钱拿到手抽筋。
但商业本身,并不是一个短平快的项目,很多项目需要长时间的培育,虽然借助了技术、资金和互联网的传播,很多的培育时间被大大的压缩了,但这个压缩还是有限度的。为什么摩拜、ofo已经做到了行业的领导者也依然遇到困境?为什么无人货架短短半年就铺出去近10万个网店?最终都举步艰难,为什么无人超市,技术那么酷炫,最终门庭冷落?因为这些都是商业项目,最终逃脱不了商业的最终目的,一个不赚钱的商业就是耍流氓。虽然,这些项目投资人砸了很多钱,前期不看业绩,只看数据和发展速度,但是这需要不断的资本输血,而且到后面越来越大,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记得当年网约车补贴,一个月就是十几、二十几亿元的支出,时间维度一拉长,连大佬也支撑不住啊。
说到商业的本质,就是消费者希望方便快捷的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消费者是“贪婪”的,不是说以上的你只满足他一项或者几项他就能满足,拼多多的价格够低,但是很多人吐槽产品质量差,线上产品价格低,但是需要几天才能拿到货。每日优鲜一小时送上门,又嫌价格贵。因此,消费者希望的总是和这些项目提供的有一定的差距。商业项目总希望最大化的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发现能够满足的只是那么有限的人群,而这些人群还不足以支撑自己的商业模式。
我们再来看看影响商业本质的几个因素:
1、产品。无论社会怎么发展,零售如何变化,最终总是绕不过产品的。即使是淘宝当年和拼多多现在,在产品上有瑕疵,但这个也只是阶段性的,没有看到过哪一个平台和商家,把劣质产品这条路能一直走通的。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好产品的受众面越来越广了。劣质产品最终会成为过街老鼠。如果你做的不是投机生意,是一个长久生意,好的产品是必备因素,而不是选择之一。
2、价格。正如社会阶层一样,价格也在不断的被分化,购买低价产品和奢侈品的每年不断的上升都成为常态的发展。随着信息的越来越透明化,暴利越来越难,很多人说奢侈品是暴利,你看看他们的财务报表就知道了,利润非常“亲民”。有些产品你制定了高的价格策略,那么你的产品品质,终端体验,宣传推广是一定要投入巨大的,因此价格高,并不代表利润高。而有些低价品,1元的成本,卖2元,反而利润逆天。
3、便利。消费者中有一部分认为便利比价格更重要,因此最近一些年,便利店大行其道,因为大家已经有了一个时间成本的概念,虽然便利店一罐可乐比家乐福柜1元,但是,在家乐福购物所耗费的时间成本远远大于1元,因此,便利店里的“贵”产品依然顾客盈门。包括现在的很多新零售店面推出的送货上门,从一小时,已经压缩到半小时了,在门店购买不想拿着逛街,会有专人给你送到你家,最快只需半小时,极大的方便了顾客,这时候价格因素,就不是排在第一了。
4、服务。很多消费者很懒,因此对于懒人来说,很多服务应运而生,外卖便是其中之一,本来店就在楼下,但就是懒得下楼,只好叫外卖送上来了。当你的服务提升之后,大家可能在选择的时候,会非常看重这个因素。
因此,商业的结果一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物,不仅仅是产品品质和价格,还包括你的便利性,你的服务,你的供应链整合能力等等,因此,做零售不是一个单纯的互联网项目,互联网的很多逻辑在零售行业没办法走通。最终绕一圈,还是要回到商业本质,而无论是概念、技术也只能是锦上添花,无法改变商业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