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最近懒懒散散翻了一本非常可爱的心理学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小小的,薄薄的,很好读。这本书要说有奇效,倒也太言过其实了,不过,在读书过程中,确实是放松的。
这二十多天,我也跟着情绪积压直至抑郁的蛤蟆先生接受了心理咨询,经历了十次的心理疗愈。在这个过程中,我回顾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并认真审视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有共情,也有反思;有欢笑,也有眼泪;有感动和心疼,也有放松和自由。
在一次又一次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叙述与交流,倾听和表达中,蛤蟆先生生平第一次有机会全面回顾他的人生。他开始意识到,某些人,某些事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影响着自己。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些遥远的童年记忆,那些不经意的相遇或离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伤害,他人一次微微的发自内心的赞美,当我们回忆起来时,它们不是碎片,从来不曾消逝,而是那么完整、独立,那么真实地鲜活地存在着。它们曾经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或悲或喜;干涉着我们的生活,或晴或雨。甚至于现在,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观照经营自己的生活。
而当时,局中人的我们是不清楚的,我们迷迷糊糊,甚至从未意识到。过去这么多年,再回首,我们慢慢找到了事件之间的联系,我们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它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反思自己曾经的行为,有没有给他人造成困扰;我们观照链接自己当下的生活,应该怎么过……
书中,蛤蟆的自我救赎,并非易事,而是在不断的困顿,无助,倾诉,思考,求解中,一点一点地发生。他对自己和周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也在一次次自我反思和成长中变得清晰、深刻。或许我们,真实生活中每一个你我他,每一个挣扎在情绪泥淖中的人,并不能如此清醒,并没有这般幸运。那么,正是因为如此,更需要自我救赎,需要自我治愈,需要与自己和解——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与自己的童年和解,与自己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和解,与我们的孩子和解。
第一次见面,苍鹭问蛤蟆:“假设我们有一种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你现在的感受。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中间是5,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你觉得自己处在哪个位置?”看到这个问题,我也思索了一下,我的第一反应是真实的,也觉得自己情绪挺low.但是,我马上尝试去掩饰,觉得应该给自己一个中等偏上的刻度。那一刻,我是有一些鄙视自己的。
还是很胆小,遇事逃避,只顾着要体面,却不能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困局和情绪。如果自己都不能面对,不敢承认,那何谈解决?毕竟,自己的事情只能自己做决定,自己去努力。十次问诊,苍鹭从来不给建议,而是不断发问,引导蛤蟆多方面向内探索和审视自我,觉察自己的种种想法和感受,直面真实的自己,既不逃避问题也不委屈自己。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且只能自己为自己。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作链接,要正视自己的情绪,并理解这些情绪。只有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才有成长的机会。如果一味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某种意义上,残缺不全。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承认自己无知、无能?承认自己此刻很糟糕?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地拥抱自己?允许自己说出最真切的感受?对待自己要诚实,因为,疗愈自我的,只有你自己。
文中提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利,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说实话,看到这句话,我不寒而栗,这是多么恐怖的一句话!我们常常说,孩子看人来,殊不知,其实他们发展出的这一套行为来应对我们,只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生存技能。我们施与他们的种种种种,都塑造着他们童年和人格的雏形,不可避免地对他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就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就像惠特曼所言——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孩子对童年的回忆,是爱,是快乐,还是悲伤和抑郁,都取决于我们。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也就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原生家庭的烙印,抹不掉!大多数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一样。陶行知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情。而正确的爱,需要智慧”。
那我们做父母的,到底怎么和孩子相处呢?我想,最最简单的就是,多想一想,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有怎样的期待,我们有些什么担忧和欢乐。这样一来,对孩子,我们自然会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当然,一味的溺爱也绝对是不可取的。因此,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做成长型父母,唯此,才能有足够好的修养,对孩子好好说话。对孩子,少一些自以为是,让孩子做孩子吧,他们稚嫩的肩,不需要扛这么多,按时长大,享受童年就好,毕竟,童年短暂又珍贵。而孩子们要学会的,就是如何应对和防御我们的不当养育带来的后果。
现实中,我们看到的自己,也常常并不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因为,从知到行,是一个漫长的,需要不断实践、不断练习的过程。但是,如果你自己都拒绝改变,那一切免谈。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被他人强迫,但是自己却一直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着别人,我们一面愤怒,又一面内疚,这是多么愚蠢!以后,不愿意做的事,尽量在一开始,就说出来,选择权在于自己,不要一面做着,一面不悦。爱自己,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功课。本自具足,方能爱人。如果,自己都不能珍视自己,那何谈爱其他人呢?包括孩子!
如果,你正深陷情绪泥淖,那么,你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借由别人的故事反观自己的人生,或许,会更直观。你的不快和压抑或许能更汹涌地释放出来,而你,也将从拧巴到放下,到最后的一身轻松,满心自由。
当然,最好,你从来没有忧虑的眼神,你不需要这本书,那又是何等的幸福,我为你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