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的电影《无问西东》在结尾贴出一段鸡汤: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道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他的念头。
愿你被打击时,坚持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记住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最近发生了几件事,让我突然想起这部电影。电影上映当天与同事一起去看了,就像众多影评所讲,比芳华更芳华,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如果提前了解你所面临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往?
人的一生要做出很多选择,我们常常陷入选择困难症之中,觉得无论选择哪个都觉得不尽人意。作为女生来说最显著的一个例子莫过于某宝,一刷就停不下来,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不知不觉,时间就在之间流逝(土豪请当我啥也没说),一无所获。我们在生活中也如此,面临选择的时候似乎想太多,以至于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没用的事情上。
2017年年底时,我收获了工作以来第一笔比较大的报酬,为一年的辛苦做了总结。也非常期待能够在2018年的时候更加努力,多赚钱,早日把房奴的标签摘了。然而事与愿违,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出现状况,批量合作的整体框架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起初在三四月份的时候,我已经感觉此种操作模式可能坚持不下去了,加上一年多对于公司组织架构、风险偏好、项目操作、未来发展以及整体政策的了解,问题基本无法改善,离开也是迟早的事。6月的时候第一次发生风险,然而忐忑的过了一个月,7月,危机全面爆发。留下还是离开成了我心中一直以来纠结的问题。
大学时期读苏格拉底的麦穗理论,之后很多时候在选择上我偏向于当下的感受。当需要选择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想要当机立断;可矛盾的是我又是一个谨小慎微者,生怕一步选错步步走错。或许这是大多数人们面临的问题。后来,我读到彭明辉教授的一篇文章,叫做《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似乎解决了我的困境。文中有几段话贴出来作为分享:
“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四暮三”。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生死攸关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得不知如何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可能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着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长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
“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
是啊!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不跟着自己的内心呢。彭明辉教授在文章中讲到,他从未陷入困境,因为他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
回到自己身上来,无论我选择留下还是离开,只要内心充盈,又何必纠结于一时的得失。留下来,记住那句既来之则安之,做好当下的积累。如果一家公司不能让你的能力和收入得到提升,而是限于枯燥的止损存量项目,短时间内无法推进新项目,主要工作在于收集往期凭证和做表格中,那又有什么意思。如今在去与留的问题上已然已经纠结了很久,可能就是所谓的越长大越怕选择错了。但这世上又有什么是绝对的对与错,我相信只要跟随自己的内心,怀着坚定的信念,就会成功。
这世上,最勇敢的事情就是能够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一往无前的努力,去尝试未来的无限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