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节里,作者提到潜能蓄积期(成功之前的这段时间称为潜能蓄积期),这段时间可能是几周、几个月甚至是几年,那是什么决定我们是否能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安然度过潜能蓄积期?是什么因素让一些人不由自主的沾染恶习?又是什么因素让一些人享受好习惯带来的复利效应呢?
那就是忘记目标,专注于体系
以往我们习惯想成功就要设定目标,一点点去完成并实现它,然而大多数结果是功败垂成,经过多次尝试,作者发现成功与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体系和目标有什么不同呢?
目标是关于你想要达到的结果,而体系是涉及导致这些结果的过程。比如你是教练,你的目标是带着队伍赢得胜利。你的体系就是招募球员、管理助理教练和训练的方式。如果你是企业家,你的目标可能是创建一家营业额上百万美元的企业。你的体系就是测试产品创意、雇佣员工和开展营销活动的方式。我们可能会问,那忽略目标会成功吗?答案是肯定的,争取每天都有进步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方法。那目标完全无用吗?当然不是,目标的意义在于确定大方向,但体系会促进你的进步。如果你总是为目标绞尽脑汁,那就会出现以下4方面主要问题。
问题1:赢家和输家心怀相同的目标
赢家和输家都有相同的赢得胜利的目标,那么目标本身无法区分赢家和输家,只有他们实施了一点一滴、循序渐进的改进体系之后,他们才取得了不一样的结果。
问题2:实现一个目标只是短暂的改变
比如你的房间很乱,你的目标是通过大扫除来解决问题,如果你扫除后是享受了当下的干净,但是如果你一直保持当初导致房间脏乱的习惯,那么你所做的一切是治标不治本的,实际上改变结果并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导致这些结果的体系。为了取得一劳永逸的效果,你需要解决体系层面上的问题,修正输入端,输出端就会自行修正。
问题3:目标束缚了你的幸福
任何目标都隐含着这样的想法:“一旦我实现了某个目标,我就会快乐了。”目标优先的心态问题是你一直延迟享受快乐。另外,目标会导致“非此即彼”的冲突,要不实现了目标取得成功,要么失败令人大失所望,打击信心。然而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不必要认定只有某个特定场景的出现才能让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只要你创建的体系在正常运行,那么就会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问题4:目标与长远改进的大方向不一致
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定势会产生“溜溜球”效应,许多运动员在刻苦训练几个月后,当完成比赛取得胜利后又重新恢复如前,这就是为什么一旦目标实现,推动你努力前行的动力也就随着失去了依托。所以许多人在完成预定目标后又恢复了旧习惯。
个人想法:这让我不得不想到我的减肥之路,到夏天了我总是想减到100斤以内决定穿裙子才漂亮,等夏天一过我又恢复暴饮暴食,体重还是会急速上升,真的很无奈,总是不能保持最佳状态。
设定目标的目的是赢得比赛。构建体系的目的是持续参与这项赛事。对这个过程锲而不舍的坚持决定着你的进步。
微习惯体系
如果你很难改变自己的习惯,问题的根源不是你,而是你的体系出现了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不求拔高你的目标,但求落实你的体系。关注整个体系,而非单一目标,这是本书的核心主题之一。
习惯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原子,微小习惯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他们互相依存,对整体的进步做出惊人的贡献,他们翻倍扩张的程度远超于最初的投入。
个人总结:
我要进步,我要成功,多年来设定了大大小小无数目标,然后每天为了目标而去完成,在潜能蓄积期放弃,从而大大打击自信心,以至于现在我要制定目标要完成一件事,我都觉得自己做不到,或者有一种胆怯开始的心里,好像早早预见结果似的。读完这章才明白原来自己方法不正确,一是专注目标,而不是过程,束缚了我的幸福感。二是结果往往是滞后的,急于求成的心态总是控制着我的神经而及早就结束。三是没有建立自己的体系,所有的做法都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自己强大的内核支撑。
而且很验证本书中的话,我总是想我要是能有钱一切就都好了,我要是能每天写2000字就能学好写作了,我要是能不怯场我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了……我一直在延迟享受快乐,总是寄希望于下一个里程碑的实现。我很不快乐,因为什么都没达成。
我需要打造自己的体系,让微习惯慢慢渗透到我思想、心里、身体的任何一个角落。打造个人体系,不能急于求成,感觉像两个人谈恋爱,一见钟情对我来说好像不行,得日久生情才行。我理解得微习惯体系就是建立个人内核,做人做事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内动力十足且不易受影响,达成目标指日可待。
我打算深入研读这本书,构建自己的微习惯体系,形成自己的内核,并欢迎各位小伙伴留言交流,共同进步。希望大家能提出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