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
【翻译】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说:“如果真的力量不够,你会半途而废。如今你却画地为牢,不肯前进。”
【解读】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产生希望和自信。冉求对学习理论失去了信心,孔子则以学走路为喻对他进行开导和帮助。孔子告诉他,并非是他的能力不够,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在作怪,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只要努力去做,肯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达到学习的目标。
冉求是孔子弟子当中最多才多艺的一个,后来和子路一起在鲁国权臣季氏家里做事。南怀瑾先生认为冉求有一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才子。有一次,孔子说冉求不努力,他对老师提出抗议:“老师,不是我不用心,您所说的仁义道德实在太高深了,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孔子听了这样的话大概很不高兴,就回答他说:“如果你努力去做了,结果还是做不到,那才是力量不足的缘故。如今你做都不肯做,就说做不到,你这不是找借口吗?冉求啊,你这是在自我设限呢!”
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测试结果显示,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
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过一阵子以后,实验者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后来,实验者开始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地跳。3天以后,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
一周以后,实验者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是千方百计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限制已取消,就像实验中的玻璃盖虽然被取掉,但他们也早已经被撞怕了,或者已习惯了,不再跳上新的高度了。人们往往因为害怕追求成功而不得,就自我设限,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
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一个人追求的高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如果他为自己划定了界线,那么他将永远无法超越这个高度。
你觉得你应处于什么位置,你就会停在什么位置。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一生基本上符合他自己的设想“。
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灵套上枷锁,从而畏惧不前,所以说人最难克服的东西实际上来自于自身而非其他。只有先破除心灵的枷锁,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自在,才能潜心修行,才能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