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每个人都有心魔,当你被心魔障住的时候,人就变得不堪一击了。”
这段话特别适用于《小丑回魂》电影系列,小丑就是所有人的心魔。如果说小丑回魂1当中孩子们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勇敢,那么小丑回魂2则真实的为我们放大了成年人心底的魔障,也就是隐藏在内心强大的恐惧感。按照精神分析学派佛洛依德的观点,不管你承认与否,在死本能的驱使下,人的内心对于“变得更好”实际上是充满恐惧的,包括对变优秀的恐惧,对金钱的恐惧,对性的恐惧,甚至伴有自我毁灭倾向等等。听到这儿你可能觉得有些晦涩,难道人们不是怀揣着梦想在努力变得更好吗?听这意思,好像是正相反呀,的确如此。接下来,我们就深入到电影中来体会一下内心恐惧的强大力量。
回魂2一开始,小丑就无情的掳走了一个卡哇伊小女孩,它先是化身一只萤火虫,吸引女孩的注意,然后露出小丑面容邀请女孩儿一起玩耍,遭到拒绝后小丑假装掩面而泣,委屈的说:“我知道我很丑,如果你看不到我的脸,就会跟我做朋友了。”这句话是小丑的伎俩,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前面几个镜头中,女孩儿的右脸有一小块儿紫色胎记。果不其然,女孩儿同情小丑了,并表示自己也曾因为胎记被朋友嫌弃。Bingo,第一回合,小丑胜。
这样的开头奠定了回魂2的基调,即:小丑的形象象征着内心的恐惧,对于被掳走的小女孩来说,内心的恐惧就是“害怕被别人嫌弃”。那么对于即将登场的几位主角呢?接下来影片娓娓道来,讲述了主角们的心魔是如何障碍着他们各自的人生的。如果看过回魂1,你一定知道主角是一群孩子,人数有点儿多,无法一一细述,我们就挑2-3个来解读一下。必讲的第一个是唯一的女性成员,留着漂亮的焦糖色卷发,我们叫她小焦糖;第二个是男主角比利,回魂1中他的弟弟被小丑掳走,他是提出干掉小丑的主要人物,影片中他一直口吃,我们叫他小结巴,第三个是暗恋小焦糖的小胖子,当然在回魂2中他已经成长为仪表堂堂的大帅哥了,神似奇异博士。其他几位还包括经常生病的体弱男、成为公众人物的眼镜男、找到杀死小丑方法的小黑人等等,后面会提到,在此交待一下。
时隔27年,由于小丑复出这几个人再度聚首,奋力保护小镇。没有人想去面对曾经的噩梦,主角们也不例外,但这还够吓人,最恐怖的是噩梦其实一直没有消失,它就在你心里。所以,当得知小丑又出现了,一位小伙伴立马选择了自杀。这样的极端的行为暗示着这个人已经与噩梦对抗了很久,他扛不住了。接下来,小焦糖收拾行李准备回到镇上跟朋友们汇合,她的丈夫非但不理解,还曲解她的意思并实施了家庭暴力。这部分与回魂1中小焦糖长期遭受父亲的暴力相对应,她的噩梦从童年延续到婚后。已经变成帅哥的小胖子始终没能自信的表白小焦糖,他依然是那个局促的小胖子。其他几位也遭遇了各自的魔障,但这只是开始,后面和小丑面对面决斗,才是真正的内心挑战。小丑针对每个人释放不同的恐惧,对于怎么戳痛点,小丑深谙此道。
他对小胖子说:“不管你有多锻炼,多努力,你的内心仍然是死胖子废柴。”
他对小焦糖说:“你是个荡妇,充满着骚气。”
他对小结巴说:“你弟弟会死,就是因为你没有陪在他身边。”
看看这些话,是的,很难听,却是每个人内心恐惧的独白,如果今天的小胖子心里真的认为自己是个帅哥的话,他可以勇敢的向小焦糖求爱,而不是眼睁睁看着小焦糖拿着自己当年写的情诗误以为是别人写的;如果小焦糖认定自己是自信、勇敢、优秀的女性,她就不会允许一个和父亲一样变态的人来对自己实施暴力;如果小结巴能够意识到失去弟弟不是他可以控制的事情,他不会一直自责到无法冷静,像个疯子似的强迫一个陌生男孩搬离小镇。是的,我们必须承认小丑戳到了我们的痛点,真的很痛,这些可能是我们一直不敢去面对,想要努力逃脱,却牢牢扎根在内心深处的恐惧。一旦我们认同了小丑所说的,那么恐惧就会变的强大,力量就会流失,影片后半部分小丑的造型变大,几乎是人物造型10倍,正是这样的隐喻。
在同小丑艰难的斗争中,最后每个人都突破了这层恐惧,小结巴对幻像中的弟弟解释了自己那天为什么没有一起出去玩儿,得到了弟弟的原谅,这部分实际上是他内心对自己的原谅。另一边,小焦糖对幻像中的变态父亲大声呵斥,小胖子大声背诵当年写给小焦糖的情诗,两个人紧紧抓住彼此,逃出幻像。几个人最后直面巨型小丑也没有退缩,不再逃跑,而是一起勇敢的拉起手,面向小丑,大声喊着:“你只是小丑,没法吃我们,没人怕你,你只是害怕到心跳停止的小丑。”伴随他们的呼喊声,小丑节节败退,逐渐萎缩成只有洋娃娃大小,变回了柔弱无力的小丑玩具。这部分不需要多说相信你已经get了其中隐喻,我们强大了,恐惧就变小了。
在电影中导演用戏剧化手法放大了人们内心的恐惧,在现实中被心魔牢牢控制的大有人在。明明很瘦的女孩却嚷嚷着减肥;获得一定成就地位的人却说着我真的很没自信;工作体面收入不菲的女性却被老公各种嫌弃。
所以我们的内心如何看待自己,这个世界就会外化给我们,显现给我们。我想没有人真的不介意别人给自己贴的负面标签,胖、丑、矮、笨、等等,现在,是时候把这些放下了,别忘了,小丑最擅长戳痛点,最擅长让你感到卑微、感到害怕。现在,撕掉这些标签,成为更好的自己吧。
最后奉上影片末尾的“四要”,一起共勉:要真心、要勇敢、要支持、要相信。
观银幕,学心理,我是金哥,欢迎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等主流收听平台订阅《银幕中的心理学》,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你最想听到哪部电影的心理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