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不忙,闲暇时间比较多。于是利用下班之后的时间看完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是一本在我看来从书名到观点都很标新立异的书,即便这本书到现在已经有 34 年的时间了,比中国接入互联网的时间还长。
关于本书
这本书出版于 1985年,此前一年是 1984 ,作者在 1985 年出版这本书,或许就是为了反驳乔治·奥威尔在其著作《一九八四》中的观点。什么?你没看过这本书?其实我也没看过这本书,但是如果可能听过乔布斯做的那个苹果的经典广告——1984。那个抡着锤子砸向大屏幕中的老大哥的画面,可以说足以载入广告史。而这段广告就具象化了奥威尔的观点,即未来独裁者为了追求权利,剥夺了自由,限制了思想的传播。不过这本书出版于 1949 年,比《娱乐至死》早很多。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看,这观点肯定是错的。而波兹曼书中也在很多处指出这个观点的错误,认为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一书中的观点——毁灭我们的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记住这个观点哦,因为《娱乐至死》整本书基本都是在论证这个观点。
对了,前面说到这本书出版时间是比中国接入互联网时间还长是有根据的,因为中国在1986年才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书评
上面提到的《娱乐至死》以及其所否定的《一九八四》,其中的一些观点在我看来都是具有时代局限的。这么说或许有些马后炮的意味。但是后来人就是有这个优势的,不然怎么说功过后人说呢。回到正题,我认为波兹曼的观点有点过于偏激,书中说电视会让教育,宗教,政治,科技都变的娱乐化,那些指望靠电视获得能力或思想提升的是在痴人说梦。类比到今天就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关系,今天很多人也再说被抖音毁掉的年轻人,知识被娱乐化严重,知识付费利用新媒体加剧了焦虑感等等,可以说和波兹曼描述的情况几乎相同。为什么我认为波兹曼的观点有些偏激和时代局限呢?首先电视只是一种工具,只是对于传统的文字传播效果会好很多,受众也会高很多。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电视比书本报刊的传播成本要低,速度也要快,这是一次技术换代,具有绝对优势的必然会冲击旧的传播方式所占有的市场。再说回到波兹曼说电视会让教育等逐渐娱乐化,最终人们会沉迷于其中,然后文化灭亡。现在看来这个言过其实了,这也就是我说的波兹曼的时代局限所在。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面对网上的大新闻,都知道需要等等有没有反转再发,这就说明了人们不可能任由传媒摆布,更加不会丧失思考能力。所以面对新事物,让子弹飞一会儿,或许才是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书中波兹曼并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只说了一个不太成熟的办法,也就是说他莫得办法。
聊一聊现状
现在很多自媒体人在说抖音等等娱乐方式会毁掉年轻人,你宝贵的时间会在你的一次次滑动中被屏幕后的大数据和推荐算法偷走。于是乎什么奶头乐理论,被洗脑,精神鸦片等等越说越可怕,这里我倒是想说一下,在抖音或者智能手机之前出现之前我们在干嘛呢?看电视啊,所以你看,回到波兹曼那里了。很巧的是现在很多自媒体人的观点就是波兹曼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先不说三十多年过去了,社会变化巨大,就在当时来看波兹曼的观点都是不一定对的,电视里就没出现好内容吗?哪些经典影片和动漫,陪伴好几代人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春晚就是电视时代的产物,直到现在还是中国家庭的春节保留节目。虽然我不怎么用抖音(主要是工作使然需要花时间学习新技术),但是抖音上就没一点有价值的东西了吗?固然抖音上有一些毁三观的东西,但是电视时代也有不少 “老中医” 不是吗?而且工作一天累的半死,刷刷抖音娱乐下怎么了?你追剧就比我刷抖音要高端有内涵?这些人装出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才是最应该反思自己的。
也有很多人会把自己的拖延症怪罪到刷抖音上面,怪抖音偷走了自己的时间。说抖音的工程师和产品包藏祸心,你们知道工程师和产品为了让你看到喜欢的东西掉了多少头发吗?其实你不刷抖音也一样会拖延,拖延症不是因为互联网或者手机才出现的。我想说适度的娱乐是必要的,但是这个度就要自己去把握了。如果你像朱一旦一样枯燥,那请您点击一下左上角退出这篇文章,很抱歉浪费了您的时间。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样需要挣钱糊口,那就需要清楚最起码不能影响自己本职工作和正常生活。把握好这个度,比焦虑更有用。